“博士在美的”引发“人才潮”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陈润 本章:“博士在美的”引发“人才潮”

    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对于企业家来说,科技创新就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杠杆”,人才就是其中最为关键的“支点”。可是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的民企依然很难招到象征高素质、能力强的大学生。

    美的日电集团CEO黄健的观点很有代表性:“当时社会上对乡镇企业、民办企业不认同,基本上归入要么是坑蒙拐骗、要么是缺少文化这一类的,基本上是农民洗脚上田进乡镇企业,我们这些正经八百的科班毕业的大学生是绝对不会选择乡镇企业的。”那时候,没有哪位大学生愿意放下国家分配的“铁饭碗”去当“打工仔”、“打工妹”。

    每天看着工人们用铁锤叮当作响的敲打空调,何享健便不由得紧锁眉头:企业发展过程当中最突出的矛盾是人才。很快,何享健打破传统观念,作出决定:公开招聘人才,并且许以重金。

    冯静梅主管财务,何享健让她到广州的高校去招人,她后来回忆说:“我去招人回来,有一个是暨南大学的研究生,读经济的,我们招回来是用3万块钱给学校换回来的。另外一个是会计,大专文凭,我们用5000块钱去学校换回来的,所以说不容易招人才。”

    何享健有句名言:“宁愿放弃100万元销售收入,绝不放过一个有用之才。”与国企相比,民企只有不断“栽好梧桐树”,才有机会“引得凤凰来”。1991年,一件轰动全国的大事让“美的重视人才”的观念根植于许多大学生内心深处,后来担任美的中高层领导的大多数人正是从此开始埋下了到美的开花结果的种子。

    1991年夏天,《光明日报》驻广东的记者盛一平和新华社的江佐中合写了一篇小通讯《博士马军在乡镇企业“搏”得带劲》在《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发表。报道说的是1991年夏天,27岁的马军在华南理工大学热能工程专业毕业,拿到博士学位。马军班里的博士生有26个,在当时真正决定把这个称谓以货币价值直接体现出来的只有马军一个,他的想法是:“我这个学科不需要留在学校里搞研究,发挥个人素质的还是社会。”学校安排他留校任教,但是他放弃了优厚的待遇,来到人生地不熟的顺德,走进了美的的大门。他由此成了顺德乡镇企业中第一个博士,第一个拿着600元月薪就日夜加班的博士“打工仔”。

    3个月之后,他就设计出国内一流的高效节能空调器样机,给“美的”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企业订单突破1亿元,马军月薪连翻数倍,升至2000多元,年底还拿到了14000元的奖金。

    由于当时没有大学生想到乡镇企业去工作,更何况还是一位博士,因此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顺德乡镇企业有博士生在奉献”的消息像插上翅膀的精灵迅速飞向省城广州,很快就出现《博士马军在“美的”》的专访。

    随后,《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文汇报》《南方日报》等60多家报刊、杂志发了专刊、专访或进行转载,电台、电视台也入境进行采访报道。一时间,“博士在乡镇”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马军成为明星人物,美的集团凭借冲破传统藩篱的先锋企业,招贤纳才、尊重知识的名声很快被人们熟知。

    何享健说:“当时最大的效应来讲是美的重视人才,我对马军是非常重视的,从待遇、福利、工作,方方面面都很用心。”遗憾的是由于水土不服等原因,马军博士后来离开了美的。不过,此时他的任务已经完成,“美的重视人才”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黄健回忆说:“我当时在湖南省湘潭市的一个大型国有企业工作,超过3万人的国有企业,看到‘马军博士在美的’的文章完全震撼了我的观念,马军博士进美的这个事情改变了所有人的观念,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马军博士对于美的的人才引进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很多人就是因为读了这篇文章,改变了观念,重新审视乡镇企业,去发掘乡镇企业的价值,我就是在这个滚滚潮流中下海的。”

    黄健当年应聘的是美的电饭煲公司,两年后,何享健提拔黄健为美的集团总裁办主任。不过,这并不是黄健的爱好所在,他多次单独向何享健请求掌管一项产品或者一个经营单位。2003年,美的家庭电器事业部变革,黄健借此机会负责电饭煲事业部,并由此脱颖而出,后来一直做到美的日电集团总裁的位置。

    方洪波是另一位受马军影响加盟美的的年轻人。他在评价自己与顺德、与美的一同成长的经历时,说了这样一段话:“我1992年来顺德,顺德热火朝天,我很年轻,一下子被吸引了,产生了冲动。美的工业园成规模,很漂亮。”

    凭借扎实的文字功底,方洪波进入美的总裁办,负责出版《美的》企业报。他借此平台认真研究美的,逐渐开始参与公司的宣传、推广等工作,先后担任公关科副科长、科长、广告部经理、市场部经理,1997年,方洪波被破格提拔为空调事业部国内营销公司总经理。此后,他一路升迁,如今已成为美的电器董事局主席,并兼任总裁,他因此被业界称为“坐火箭上来的职业经理人”。

    方洪波认为,何享健独特的企业家魅力与企业家精神,是激励职业经理人内心创造精神和发展潜能的一股动力:“老板放权给我们,我们的压力就更大,就更进一步改革。”他说,“美的有很好的机制,不是家族式的发展。它的放权机制、培养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等都非常完善,培养了一大批职业经理人。因此90年代就实现了人才的国际化,职业经理人的发展,又带动了美的的发展壮大。”

    5年后的1997年,当何享健大刀阔斧地进行事业部改制时,他当年花精力培育“梧桐树林”的先见之明得以充分验证。他大胆放权,破格提拔年轻人,动辄就将数千万的大项目交给他们独立操作,这些都应该归功于“不放过一个人才”的决心。


如果您喜欢,请把《生活可以更美的·何享健的美的人生》,方便以后阅读生活可以更美的·何享健的美的人生“博士在美的”引发“人才潮”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生活可以更美的·何享健的美的人生“博士在美的”引发“人才潮”并对生活可以更美的·何享健的美的人生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