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到“美的成为全国第一家完成股份制改造的乡镇企业”这句话时,不知是否有人心生疑惑:1968年,何享健明明是以“生产自救”的名义与23位居民共同集资5000元开始创业之路的,政府没有投一分钱,明明是民营企业为何突然就变成乡镇企业了呢?
这还得简单回顾一下那个时代的独特景致:当时所有的企业从“出生”起都必须带“红帽子”,毫无争议地具有国有性质,否则根本不可能存活。此外,在“政企一家”的环境下,政府为扶持企业发展所作的贡献也是不容抹杀的,他们有时候更像某家企业的实际管理者。
1992年的顺德企业改制主要有四种方式:中外合资、全员持股、公私联营、租赁经营。何享健选择的是比较“稳妥”的“公私联营”方式,即镇政府与企业共同持有股份。这年5月,何享健在原广东美的电器集团的基础之上正式进行股份制改革,发行职工内部股,鼓励员工购买公司股票。不过,如今在菜市场都能听到的“上市”、“增发”等名词在当年显得太过前卫,任凭何享健怎么发动仍没有几个人愿意主动掏腰包去买在菜市场不能流通的“票票”,最后这位领路人只得无奈地叹息“送台摩托车给你们都不要”。
时任美的集团财务部结算经理的冯国辉坦言:“可以说,是何老板逼我们员工发了一笔财。”当时公司要求员工按级别认购内部股,很多都是当作“任务指标”来完成的。冯国辉很庆幸当初不折不扣地完成了“任务指标”,并因此获得一笔相当可观的财富。18岁就进入美的工作的梁燕霞说得更为具体:“1992年七八月份,公司下了一个通知,凡是合同工在美的工作4年以下的可以买4000股原始股票;4年到10年的可以买6000股;10年以上的可以买10000股。当时一块钱一股,很多人都不要。很多员工的原始股一到手,就转手以原价卖了。我的股票是1995年左右卖的,当时6000股卖了4万多块,够盖一层楼了。”
时任美的股份有限公司监事的卢顺回忆说:“很多美的员工在这次股份制改革中都受了益。”1992年到1993年期间,美的员工摩托车的拥有量猛增,要知道那个年代摩托车可是身份的象征,犹如“大哥大”那样气派。黄妙姬便是受益者之一,她说:“我的股票涨到3块就卖了,赚的钱给老公买了一辆本田摩托车,还真应验了何老总的那句话。”
不过,美的人中也不乏对股票相当精通的投资高手。在上市之前,职工内部股可以转让,在公司内部形成的“交易市场”中,精明的员工每天都在吸纳、转卖,不过他们不是真正的高手,有远见者则是在不断收购、囤积等待上市。
1993年10月,美的公众股以8.45元的价格开始发行,北滘镇周边许多投资者纷纷赶来抢购股票认购表。轩辕剑当时刚大学毕业到美的工作,他回忆说:“到了认购表发售的那几天,在北滘的几个代售的银行网点,有人拎着旅行箱或者用塑料编织袋装满现金来认购。”作为旁观者,轩辕剑虽然没有狂赚一笔,但也小有斩获,至今他还保留着印有美的早期商标彩印的认购表。
无论庆幸激动还是遗憾失落,几乎所有怀着不同心态的亲历者都在用心描述同一件大事:1993年11月12日,美的获准在深交所上市,股票简称“粤美的A”,股票代码为“0527”,美的也因此成为中国第一家上市的乡镇企业。当日开盘价18元,收盘价19.85元,在1994年3月公布的1993年年度报告中,“粤美的”以每股收益1.36元的骄人业绩在深交所排名第一。
上市之后,北滘镇政府的代表者——北滘镇经济发展总公司持有“粤美的”44.26%的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不知是出于对美的历史贡献的鼓励还是为管理者产权进一步明晰做铺垫,北滘镇政府兑现了当初冯润胜“政府扶上马还要送你们一程”的承诺,拍板从北滘镇经济发展总公司的4032万法人股中拿出1000万股,“卖给”以何享健为首的8名第一届董事会成员。
如果“中国乡镇企业第一人”的桂冠戴在何享健头上只为实现政府、企业家及股东、员工三者皆大欢喜的结局,那么这顶轻如鸿毛的“帽子”不戴也罢。事实上何享健为实行股份制改革及推动美的上市所做出的努力,在全国范围内产生热烈反响,尤其在顺德的家电企业中引起极大的震动。
紧跟美的脚步的是潘宁手下的珠江冰箱厂,它1992年8月改组成珠江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后,以每股1元的价格向员工发行8448万股,占全部股本的20%;大股东由镇政府独资的容奇镇经济发展总公司出任,持有80%的股份。
作为当初委婉拒绝股份制改革号召的格兰仕于1994年4月迈出了产权改制的第一步:经过评估,格兰仕净资产为5400多万元,企业管理者以3800万元现金购买70%的股份,余下30%的股份归顺德桂洲镇政府所有。2000年5月,桂洲镇政府将逐渐减持后仅有的12%的股份也全部转让给格兰仕,后者从此彻底转变身份,成为民营企业。
不过,此事至此并未画上句号,与美的后来在资本市场光芒四射的明星气质相比,两位同城兄弟就显得黯淡不少。改制两年之后的1994年,潘宁将企业更名为科龙电器,试图将呕心沥血养大的“孩子”名正言顺的“收归己有”。不料此举引起政府的极度不满,分道扬镳是双方不约而同的选择,1999年“潘宁黯然离开科龙”的消息传出后,业界扼腕叹息。2000年,科龙报亏8.3亿元;第二年更惨淡,亏损高达近15.6亿元。2002年,容桂镇政府将所持的20.6%的股份卖给格林柯尔,顾雏军入主科龙;2005年8月,顾雏军闪电被拘,科龙于2006年4月以6.8亿元的价格卖给海信集团;历时4年的顾雏军一案于2009年4月尘埃落定:虚报注册资本6亿多元、向股东虚报利润及挪用3.53亿元资金的顾雏军最终获刑10年。
在股改成功并彻底摘掉“红帽子”之后,梁庆德在资本上一直没有“动作”,格兰仕至今仍未上市。自2005年家电行业重磅并购不断传出后,格兰仕也多次提及上市构想。尤其是2008年6月进行内部架构大调整,将公司划分为微波炉、空调、日用电器、生活电器、工贸等五大子公司后,上市是格兰仕提得最多的话题。不过,此时“家族企业”印记浓厚的格兰仕与早已蜕变为“公众公司”的美的相比,差距不只是给消费者留下“保守”的印象那么简单。
美的与同城兄弟及其他中国企业相比的成功之处并非“改制早、上市早”,而是在此后的将近10年中为进一步明确产权不断地默默付出。当所有人都以为上市是何享健为美的画上的完美惊叹号时,这恰恰是他为美的完全民营化之路宣告出发的冒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