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水”原意指向容器里面注水,进入互联网时代后由于电子论坛BBS的出现,又多了一个“向论坛中发帖子”的意思。论坛的存在和发展就是靠坛友们不断地发帖、回帖。发帖回帖有很多种类型和方式,其中大多数都是一团和气的“灌水”。偶尔会有一个表达不同看法的回帖,看到与自己看法不同的帖子后又予以反击这就形成了讨论或者争论,这就是“拍砖”。拍砖的初衷是提出反对的看法,使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
网友的“灌水”或“拍砖”是履行公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一种形式,尤其是在拥有3亿多网民的情况下,网络民意占据了民意相当大的份额。网络的开放、便捷、互动以及留言的匿名又可以最大程度上接近真实性。网友的“灌水”或“拍砖”越来越成为党委政府问计于民和领导干部决策的重要途径。在2009年2月3日晚8点,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和省长黄华华,通过广东省内主要新闻网站,发布了《致广东网民朋友的一封信》,肯定了网民的意见与建议“成为了支持我们决策的重要基础”。并表示,对于共同关心的话题,愿意和大家一起“灌水”;对于工作和决策中的不完善之处,也欢迎大家“拍砖”。
资料链接 《致广东网民朋友的一封信》(节选)
刚刚过去的2008年,是广东继续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一年,也是广东网络发展可圈可点的一年。一年来,无论是抗击自然灾害的建言献策和爱心传递,或是解放思想学习讨论的“岭南十拍”,还是应对国际金融风暴的“梁山伯万言”,以及对各类社会热点问题的网络热议、对政府行为及政府官员的网络监督,处处都活跃着网民朋友的声音和身影。一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同志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加强了与网民的联系,无论是欢迎大家“灌水”、“拍砖”,或是面对面听取网民代表的意见建议,还是从网友们的帖子中反思工作中的不足从而完善决策,都表明党委政府对网民意见和网络健康发展的高度重视。事实上,过去一年省委、省政府许多重大决策,都通过网络征求并吸纳了网友们提出的宝贵意见。可以说,广东一年来的发展成就,也凝聚了广大网民的关心、智慧和奉献。在此,我们代表广东省委、省政府,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如今,铺天盖地的“灌水”和“拍砖”背后,说明了什么?
第一,舆论力量十分强大。通过媒体,公众针对那些关系到自身利益或者是自己所关心的各种公共事务,包括突发事件、社会热点问题、政府决策、公众人物言行等,比在传统渠道中会更积极地发言。互联网超越地域、阶层、文化程度的限制,它的互动性和匿名性,都非常适合更多的民众自由表达意见立场。互联网一个突出的优势,是网民思想情感的交流碰撞。在现实世界中由于职业、地域等因素老死不相往来的人群,在网上忽然发现彼此可能拥有相似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偏好,可以进行深入的探讨,可能会引起强烈的共鸣。
资料链接 2008年网络推动事件改变方向的舆情排行榜
相关站点及相关网络文章数:网易博客,96
网络反映:记者孙春龙博客浏览量631231人次,网友向记者致敬
处理结果:从谎报的“自然灾害”认定为“重大责任事故”
2.西方媒体对西藏“3·14事件”的报道
相关站点及相关网络文章数:中华网 Anti-CNN网,5825
相关站点及相关网络文章数:网易、色影无忌论坛、傅德志博客等;3249
网络反映:引发网民对地方政府诚信的质疑
处理结果:周正龙被捕判缓刑,官员撤职
相关站点及相关网络文章数:南方网,33
网络反映:网友质疑凌晨1点开会任命女干部职务
处理结果:临汾市委责成尧都区委废止女干部工作安排的决定
相关站点及相关网络文章数:天涯社区等,1504
处理结果:由无期徒刑改判有期徒刑5年
相关站点及相关网络文章数:奥一网、网易时事论坛,1103
网络反映:当事人资料被曝光,网友责其无良
处理结果:交通部党组免去林嘉祥党内外职务
相关站点及相关网络文章数:四川新闻网,35
网络反映:“节约喝茅台”成网络笑料
处理结果:剑阁县委免去其党内外职务
相关站点及相关网络文章数:南方网等,39
网络反映:《辽宁省本溪市发生高官子女抢官风潮》一文在网上流传
处理结果:本溪市委宣布“双推双考”结果无效
第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互动能助推舆论传播。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是舆论传播的主要渠道。比如,党报系统大都设有“群众工作部”,负责处理读者来信,一部分公开见报(党报普遍开辟“读者来信版”),一部分作为内参呈报上级党政部门,一部分由报社转给读者所在单位提请关注解决。网络舆论关注的公共事务素材,一方面是来自传统媒体如报刊、电视的报道,另一方面来自网络原创,尤其是BBS上网友自行发布的新闻和传言。如果传统媒体的报道由门户网站转载,并以专题形式予以突出宣扬,如果网上传言得到传统媒体的证实,网上观点得到传统媒体的声援,那么这种网上网下的交互作用,会促使舆情汹涌,形成强大的舆论声浪,对当事人特别是负有社会管理责任的公权力形成压力。
第三,互联网逐步成为舆论“主流媒体”。舆论可以通过口耳相传,也可以通过其他物质性的信息载体传播。传统媒体缺少与读者之间的多向交流,难以形成强大的舆论态势。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国已经锻造出一个新的舆论形成机制。今天牵动全国的舆情即便不是以互联网为发端,至少也会经过互联网的推波助澜。可以不夸张地说,互联网和传统的纸媒和电视台一样,已经成为今天社会舆论的主流媒介。衡量互联网对舆论聚合功效的指标包括:网站浏览量、新闻跟帖数;BBS注册用户、同时在线用户、发帖数、浏览数、跟帖数;网上文章转载率;博客点击量。网上舆情还经常伴随网下的联动,比如传统媒体(报刊、电视台)的呼应,乃至现实行动,包括上访、突发事件等。
第四,公众强烈关注政府公信力。政府公信力关系到经济和社会稳定,构成了公权力的合法性基础。近年来,党和政府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推行政务信息公开、官员问责制,为增强政府公信力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但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处理一些具体政务和突发事件时,往往采取遮遮掩掩甚至文过饰非的做法,引起网民的不满,虽然事件得以最终平息,却是以消耗政府的公信力为沉重代价的。
第五,互联网舆情有偏差。互联网舆情是社情民意中最活跃、最尖锐的一部分,但网络舆情还不能等同于全民立场。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迅速普及,新闻跟帖、论坛、博客的出现,中国网民们有了空前的话语权,可以较为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感受。但由于网络空间中法律道德的约束较弱,如果网民缺乏自律,就会导致某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比如热衷于揭人隐私、谣言惑众,反社会倾向,偏激和非理性,群体盲从与冲动。网络舆情反映社会事物容易出现偏向性。究其原因:一是传统媒体注重主旋律宣传,以正面事件为主,表现社会积极向上的一面。对一些负面新闻,特别是对突发事件报道较少。公众长期在传统媒体看不到负面消息,于是,在突发性事件发生时,互联网就是人们了解事实真相的第一选择。网民不但是网络舆论的受众,还可以成为网络舆论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但他们又不具备媒体的专业素质,经常难以分清新闻事实与传言甚至谣言,自然会出现事实性的偏差。二是网上一些较权威的论坛和个人博客里,有一些资深网友扮演了传播学上讲的“意见领袖”的角色。在一些复杂的现实问题难分伯仲的辩论中,他们的观点往往能左右网友的最终价值判断。有时“意见领袖”的意见并不完全客观正确,却能引导整个网络舆论的走向,导致了网络舆论的偏向性。三是商业性的网络媒体在刊载某些新闻报道与观点文章时,为了商业利益,经常使用夸张的标题、夸大的事实来吸引观众的眼球。有专家指出:如果说传统媒体的把关逻辑是“只有……才能发布”,有些网络媒体的把关逻辑就是“只要不……就能发布”。这样,互联网就形成了自身的媒体文化体系,其直接后果是:把关不严,甚至有意纵容,信息的鱼龙混杂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