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节

类别:综合其他 作者:陈敦德 本章:第17节

    ●中国人邀请美国球队访华,把美国惊呆了,把世界轰动了,基辛格这才感到面对的是一个外交巨擘。

    中国人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这把美国惊呆了。把世界轰动了。成了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

    四月七日,上午十点半,美国乒乓球队的副领队拉福德·哈里森遇到中国代表团的负责人宋中。宋中向哈里森转达了正式邀请。惊喜的哈里森当即从下榻的皇宫饭店往东京美国驻日使馆打电话,询问有关护照问题。美国驻日大使阿明·迈耶不在,接电话的使馆官员威廉·坎宁听说后当场表示,建议哈里森接受邀请。因为大使馆已经接到通知,国务院已经宣布总统决定取消了对持美国护照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旅行的一切限制。坎宁根据自己的理解,美国政府希望和中国改善关系,当然可以建议美国球队接受中国方面的邀请。

    坎宁打罢电话迅速找到了迈耶大使汇报。迈耶觉得事关重大,应该告诉华盛顿,这样可以给华盛顿一个机会,对建议中的访华旅行可以给予鼓励或者加以阻止。大使馆给美国国务院发了一份加急电报。

    此时,东京正午刚过,华盛顿已是午夜。接到电报的罗杰斯国务卿不敢怠慢,署上了意见当即送往白宫。意见写道:“虽然我们还无法断定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个邀请的用意起码有一部分是作为回答美国最近采取的主动行动的一种姿态。”

    尼克松看了电报,喜出望外,马上批准美国乒乓球队接受邀请。中国人的主动行动以他意想不到的方式进行着。这个行动包含了什么样的信息?美国应该作出什么样的反应?

    尼克松连夜将内阁成员召来,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特别会议。在开会的人员到来之前,尼克松嘱咐基辛格作一下准备,让基辛格在会上就对华新政策作一个概述。尼克松也没有忘记嘱咐,关于与中国在秘密渠道的信件来往及美国的作法不能透露,只能让必须知道的人知道。

    基辛格读了电报,也受到震撼。他的感受更为深沉、复杂。他这个学富五车,以高傲自信著称的人,都不能不惊叹中国人行动的高明。如果说,从一九六九、一九七O年中美两国的外交小步舞使地觉得对手也是懂外交的话,中国人今天这一着使他觉得对手不凡。他隐隐约约地感到他面对的是一个外交巨擘。他在这一场复杂的外交围棋赛中遇到了一个高手。那些庸俗肤浅之辈导演不出那样的外交杰作来。他不由地产生与之较量一番的兴奋。

    等一会,他将奉总统之命阐述美国的对华新政策。要知道,两年多以前,也就是一九六九年底,他受聘来到白宫以前,并不是一个中国通。关于中国的知识,无论是基本知识还是对细微变化的鉴别能力,他都等于零。他连筷子都不会用。

    他读过几本毛泽东的哲学和军事著作。在他一九五七年出版的成名作《核武器与对外政策》中,摘引过毛泽东的一些警句;但是,书中对“中苏战略思想”的分析,还是套用了杜勒斯的冷战观点,把中苏当作“铁板一块”的。一九六四年十月,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这把基辛格吓了一跳。

    他感到中国就要怒气冲冲地对全世界进行侵略了。而一九六六年发动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基辛格看来简直是无法无天,不可思议,八亿中国人简直是疯了。中苏分歧公开化以后,他开始同情苏联人,认为中国人更好斗,更富于侵略性。

    在尼克松的督促下。在接触与处理中国问题的具体过程中,基辛格的观点开始逐渐转变。到一九六九年八月,随着对中苏边境冲突的分析,他才觉得俄国人进攻中国的可能性大大超过中国人进攻俄国的可能性。他这才意识到,过去认为中国人头脑发昏,缺乏理智,竟准备去进攻力量强于自己的苏联,那是看错了。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也未曾扩张版图,侵略他国。经好几次微妙的来回,他领悟了中国人的信息微妙,往往言辞激烈,而行动沉着。他从中感到,对手是善于分析国际形势的行家,深谙均势之道,做得各种力量处于经常变动状态,必须随着情况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

    基辛格改变观点虽说晚了点,却对新中国有他独到的认识。他向往着飞往中国,——在乒乓球队访华之后,作为总统特使飞往中国。他预感到这个日子在迫近。使他感到得意的是,他得到的消息中,中国的官员已经在向外国驻北京的使节打听他基辛格了。据说,他们对这位哈佛大学教授怀有敬意,他们看过他的书,他们放出风来:“愿意见见基辛格。同这位高手较量较量……”

    内阁会议室里灯火通亮,该到会的成员都连夜赶来了。国家安全委贝会特别会议就要开始。基辛格收拾好了文件,走进了会议室。

    他刚刚慢条斯理、胸有成竹地坐下,放下文件夹子,尼克松已经从连接总统椭圆办公室的那个门走进来。总统的气色显得格外好


如果您喜欢,请把《毛泽东·尼克松在1972》,方便以后阅读毛泽东·尼克松在1972第17节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毛泽东·尼克松在1972第17节并对毛泽东·尼克松在1972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