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了孩子“养”不起?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长江 本章:生了孩子“养”不起?

    香港的教育体制和它的医疗体制一样,乍听起来一片高福利,金光大道、锦绣前程:小孩子在一生中有9年的时间可以享受政府提供的免费基础教育,高中和大学也只要付出18%的学费,其余的82%都来自政府津贴。但是不同的家庭、不同的个人和这个体制一旦发生了千差万别的黏合,故事也就来了,麻烦、抱怨也就来了——

    到2005年底,香港总人口已经快溢满700万数字的大缸,然而和2004年人口增加了55100的情况相比,本地人口的自然增长速度这一年却只有19000人,移民人数却高达36100人。于是政府鼓励育龄夫妇多生孩子,以改变目前香港已经进入新生婴儿出生率最低谷的现状。我看到这条消息,心里真是油生不平:为什么我这辈子正赶上内地实行计划生育,夫妻二人只能生一个小孩儿;而香港对生孩子根本就没有限制,人们可以敞开了肚皮,但是这里的年轻人却不愿意多生?

    有一天我送给好朋友一件小衣服,那是一件小童装,我的女儿小的时候根本买不到这么漂亮的衣服,现在能买到了,女儿却已经长大成人,穿不上了,于是就忍不住喜欢买了一件送给她的女儿,顺便我们也就议论开了为什么有条件、政府又鼓励,香港人却不愿意多要孩子的话题:“管他是男是女,多一个算一个,难道你不喜欢小孩儿吗?”

    “喜欢!”我的朋友来回翻看着那件小童装,浑身母性。

    我疑惑:“喜欢,那为什么不生?”

    朋友说:“生得了吗?生得了,养不起!”

    “养不起?”这话从何说起?

    朋友俨然掀开了苦水之缸,一瓢瓢地往外舀:“香港虽然是一个高福利的社会,如果不计算其他的生活成本,单说教育,香港的公立学校实行9年免费义务制教育这不假,但是还有两头呢?香港没有公立的幼稚园,大学也不是像内地那样只要考过了录取分数线,孩子就有学上,40%的考生还是进不去。而且香港的公立学校一般都比不上私立的学校质量好、有名气,所以家长但凡有能力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读私立。这不,我这几天就正忙着给女儿找幼稚园,一次面试,报名费就交了1000多,老师和孩子见面,听说最多还只能安排10分钟的时间,见了面如果没有被录取,报名费就当然打水漂,如果被录取了,你知道以后每个月的学费是多少?3000多,校车费400元,而且孩子一天还只能在幼稚园里待上3个小时。”

    “是吗?那你得有多少钱才能把女儿从幼稚园、小学、中学、大学一路私立地供下来?”

    “400万,你没听说香港有个著名的说法叫做‘养个女儿400万’?所以说嘛,香港这几年新生婴儿大量减少,原因就是人们生得了,养不起!”

    “那不读私立,孩子从幼稚园一毕业,就直接把他送到政府的公立小学、中学,这不就可以大大地节省了成本?”我说。

    朋友的脸还是不舒展:“你以为香港的公立小学好进?我是说‘好一点’的,香港的小学录取学生,包括中学,基本上和内地的一样,也是按照所住区域,然后加上报名次序等等条件打分、电脑派位。但是很多家长为了能让孩子挤进一间有名望的公立学校,也要绞尽脑汁。比如你知道香港不是没有户口簿制度吗?那么怎么证明一个小孩家住何处?就得凭住址证明,这些‘住址证明’怎么取得?你得真的住到那个地区,这样一些家长如果想要让孩子上一所选定的好学校,很早很早地就得在那所学校的附近租上一套房子,以后凭每个月的水、电费底单,拿这些给学校看。”

    是吗?我开始闻到了内地的某种气味——

    香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办学形式历来呈现多元化。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同时并存,这不仅使这个社会天然地架构起了教育的竞争平台,同时也让不同收入家庭的后代选择学校就学只能“量入为出”。

    过去我听说香港很多人家把子女都送到了外国去读大学,开始还以为这些父母一来是有钱,二来是看中了外国高校的影响与声望。但是后来到了香港才知道,那些出国留学的孩子,有的家长是为了给孩子加大投资成本,为毕业以后能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而“吐血”;但是另一些人就不同了,不排除根本在香港就考不上大学,或者考上了,一次次落入那40%的不幸的可能。

    客观地评价,香港的教育质量,尤其是像港大、中大这样的知名大学,在国际舞台上的实力、认可度都比内地各名校的排名要靠前,但是生源选择一直范围狭小,仅限于香港,已经成为软肋。因此香港8所政府高校(到2006年年底增加到9所),从2002年开始都相继在内地招收优质的高中毕业生,以促进来自不同教育体制下的生源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交流。

    2006年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迎来了第一个高峰年:计划招收1400名内地生,而报名的人数却突破3万,引致北大、清华等各名校陡升空前的压力与危机感,香港本来那40%已经考上了大学,但由于位置有限却进不了大学读书的孩子和家长更是百上加千,无处泄愤。

    百多年来香港历史发展本来就是得益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汇与碰撞,弹丸之地,资源匮乏,人才始终被政府视为可以依赖的最大资源。因此面对近几年越来越严峻的社会竞争,香港的家长不能不意识到“望子成龙”必须从娃娃抓起,一个台阶都不能空踏。所以我的朋友宁肯放弃“多子多福”的晚年安乐,一个月也要拿出4000多块把独生女儿送进知名的国际幼稚园,然后再不惜血本地把女儿从小学、中学、大学一路艰难地“私”下去……


如果您喜欢,请把《晚来香港一百年》,方便以后阅读晚来香港一百年生了孩子“养”不起?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晚来香港一百年生了孩子“养”不起?并对晚来香港一百年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