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海经商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李志刚 本章:下海经商

    摆脱穷困的渴求,压倒一切。

    1984年,毕业于中国石油管道学院的潘石屹被分配到河北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一个月工资40元,其中有一半他寄给读书的大妹妹。

    在机关,潘石屹无所事事。“整个管道局里,除了输油调度处每天在做事外,别的部门全都无所事事,只会给人添麻烦,包括我自己。大家都守在机关里坐着,我20岁出头就在机关里坐着,开始比较新鲜,什么都不干,工资还比较高,下面的人还给我们送点苹果、大米什么的。下面单位有的还给我们送豆腐皮,大家高高兴兴的。但是坐了半年时间,觉得特别没意思。

    “在廊坊最后有半年多时间觉得自己也是闲待着的,在一个机关里,有将近1000人,真正能够给社会创造价值的人不是很多,剩下的人都是干部,干部好像没有什么事情干。所以我对下海的愿望特别强烈。”

    在别人的身上他看到自己相似的未来:一眼就望到头的一辈子。他写道:“我记得我们办公室分来一个女大学生,我们处长就说,小潘,你去帮她抬张桌子去。结果这个女大学生特别挑剔,再加上那时候桌子质量也不好,她就说这个桌子这里不行,那个桌子那里不行什么的。我等得不行了,就说,这不就是一张桌子吗,赶紧抬回去得了。

    “她就说:‘小潘,这张桌子我可得坐一辈子啊,当然得好好挑了。’这句话给我的感触特别深,我回去后看了看我的桌子,又看了看我的茶杯,想想就一辈子这样度过吗?”

    生存的压力以及不甘于平庸的冲动,成为潘石屹1987年离职下海的原动力。同期,与他作出同样选择、放弃铁饭碗的人不少。当时,“发财梦”如沸水里的气泡在无数人的脑子里咕噜咕噜地冒出。一部分聪明的人在政治风向的转变里闻到了商机,心思活泛了起来。1987年,中共十三大承认个体私人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1988年,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修改宪法,在政治上确保了私有企业合法化。经济学家张维迎在他一篇文章里写道,1988年之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大量党政干部和事业单位知识分子下海,构成了中国改革30年来的第二代企业家。仅仅1992年一年,中国有12万党政干部下海见《市场的逻辑》,作者张维迎,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在潘石屹下海前,他给父亲写了一封很长的信。潘诗麟既不反对,也不支持。毛昭琴有点担心儿子,潘诗麟说:“只要政策好、社会大方向确定了,国家不走回头路了,儿子脑袋好使,饿不死的。”

    1989年,潘石屹给家里第一次寄了1000元钱。这张汇款单上写着“巨额汇款”,当时一般的汇款也就几十元。潘诗麟对老伴说:“儿子在外赚钱,风险也大,我们给他存起来吧。”


如果您喜欢,请把《人生·中国首部商业领袖集体传记》,方便以后阅读人生·中国首部商业领袖集体传记下海经商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人生·中国首部商业领袖集体传记下海经商并对人生·中国首部商业领袖集体传记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