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命有所不受”这句兵法主要是说给国君听的,不是说给将领听的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华杉 本章:“君命有所不受”这句兵法主要是说给国君听的,不是说给将领听的

    前线将领要君命有所不受,就要先有牺牲自己的决心。

    君命有所不受。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国君的命令,有时是不应接受的,比如不符合前线实际情况的,可以不接受。

    “君命有所不受”,这也算是《孙子兵法》里最有名的名句之一。曹操注解说:“苟便于事,不拘于君命也。”只要有利于战事,不必拘泥于国君的命令。

    《尉缭子》说:“兵者,凶器也;争者,逆德也;将者,死官也。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敌于前,无主于后。”意思说这人在生死之间,为了生存,什么都可以干,没有道德标准,无法无天,也不存在什么主君了。

    真是这样吗?

    真这样,就没法指挥了。

    因为大将对国君是君命有所不受,小将对大将也君命有所不受。每个人都自己判断,不接受上级的判断,那还怎么指挥呢?

    所以这句话,有两个关键理解:

    第一,这句兵法主要是说给国君听的,就是说您要让听得见炮声的人作决策,尽量控制自己遥控指挥的冲动。

    第二,这是九变之一,是讲变通。所谓变通,就是说这不是一般情况,是很特殊的情况。君命有所不受,意思是说不听国君的命令是死罪,但是遇到极特殊的情况,听了肯定得死,不听却可以为国家建功,这时候可以变通,不听。

    “君命有所不受”,为将者千万不能当真。这句话本来就是带兵的人写在兵书里给国君看的,别国君没当真,自己当真了,以为自己有了至高无上的决策权力。

    我们看看历史上的真实情况,是不是“君命有所不受”呢?不是!

    唐代安史之乱,哥舒翰守潼关,坚壁不出,唐玄宗却催他出战。他知道出战必败,想不想“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呢?他想。但是,君命有所不受的下场就是被处死,前面高仙芝、封常清这样的名将,国家柱石,都被玄宗斩了。所以哥舒翰“恸哭出关”,率军出战。唐军大败,潼关失守,哥舒翰被俘,唐玄宗也丢弃长安逃往四川。

    还有著名的岳飞,北伐功亏一篑,被宋高宗召还,他能不能“君命有所不受”呢?不受就是死,派一个监军带圣旨来,在军营中就斩了。

    再复习一个我们之前学过的战例,讲小将对大将,“君命”受不受的。

    战国时秦赵阏与之战,秦国重兵包围了阏与,赵奢率军去救。但他离邯郸三十里就停下扎营固守,假装无意进取,传军令说:“有以军事谏者死!”

    秦军在包围阏与的同时,为防止赵军来救,又分兵一支,直插武安,成掎角之势。赵军中一位小将,忧心如焚,向赵奢进谏,快去救武安,否则如何如何,赵奢立马把他斩了。

    等把秦军麻痹够了,秦军相信赵奢只是应付一下,根本无意来战。赵奢突然轻兵连夜急进,插到阏与城外五十里扎营。这时军士许历看了地形,进言说:“先占北山者胜,请在北山扎营列阵。”赵奢同意了他的意见。许历说:“我的话已说完了,请您行军法斩我吧!”赵奢说:“回去再说吧。”

    得胜还师后,许历被封为国尉,升官了。

    从这个案例我们看到什么?第一个被斩的,他只看到局部,未看到全局;只看到现象,未看到本质;他的判断,并不如上级的判断,但他要“君命有所不受”,结果他被斩了,而他的人头,也成了赵奢战略的一部分。

    第二个“君命有所不受”的,许历,首先他有必死之心。我这条命就是国家的,我的话能对国家有用,我说出来,死而无憾。

    所以你要“君命有所不受”,就要先有牺牲自己的决心。

    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这一段是对前面的总结。将帅能精通以上变通的应用,就是懂得用兵了。如果不懂得变通,即便了解地形,也不能得到地利。如果指挥军队不懂得变通,则虽然知道五利,也不能充分发挥出军队的战斗力。

    这里出现一个词,“五利”,其实和九变是一个意思,就是九变里面的五种情况。那五种?一说是“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一说是“圮地无舍,衢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总之就是要懂得变通。


如果您喜欢,请把《华杉讲透孙子兵法》,方便以后阅读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君命有所不受”这句兵法主要是说给国君听的,不是说给将领听的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君命有所不受”这句兵法主要是说给国君听的,不是说给将领听的并对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