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交战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不详 本章:第三卷·交战

    【原文】

    凡与敌战,傍与邻国①,当卑词厚赂结之,以为己援。若我攻敌人之前,彼犄②其后,则敌人必败。法曰:衢地则合交。③

    三国蜀将关羽,围魏曹仁于樊,魏遣左将军于禁等救之,会汉水暴起,羽以舟兵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④。是时,汉帝都许昌⑤,魏武⑥以为近贼,欲徙河北,以避其锋。司马懿谏曰: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于国家大计未有损失,而便迁都,既示敌以弱,又淮、淝之人俱不安矣。孙权、刘备,外亲而内疏,羽今得意,权必不愿也。可谕权,令犄其后,则樊围自解。魏武从之,遣使结权,遂遣吕蒙西袭公安,拔之,羽果弃樊而去。⑦

    【注释】

    ①傍与邻国:王本作傍有邻国。

    ②犄(j):牵制。

    ③衢地则合交:语出《孙子兵法九地篇》。

    ④江陵:今属湖北。

    ⑤汉帝都许昌:汉帝,即东汉献帝刘协。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九月,曹操奉献帝自洛阳迁都于许昌(今河南许昌东)。

    ⑥魏武:即曹操。曹操死后,其子曹丕代汉称帝,是为文帝,建国号魏,追尊曹操为武皇帝,故史称曹操为魏武帝。

    ⑦本篇史例出自《晋书宣帝纪》,又见《三国志魏书蒋济传》。

    【提示】

    本篇以《交战》为题,旨在阐述怎样开展外交活动以配合军事斗争的问题。它认为,在战争中,要通过卑词厚礼结交邻国,争取其成为自己的盟友。这样,在我对敌实施正面进攻之时,它可从侧后牵制敌人,就能取得胜利。篇中所引衢地则合交一语,出自《孙子兵法九地篇》。衢地,指多国接壤之地区。合交,结交也。整个句意是,在多国接壤的地区作战,要开展外交活动,结交盟友以为已援。世间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以内因为根据、以外因为条件,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样一个基本规律进行的。作为事物的特殊运动形态的战争也不例外。一个国家要夺取战争的胜利,固然主要依靠国家内部的物质力量和全民的团结奋战,但是,来自国际间的外部援助(包括人力物力的支援),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本篇能够认识到外援对于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以外交手段配合军事斗争,这一思想无疑是正确的。

    东汉末曹操联合孙权以解樊城被困之危,就是运用外交手段达到军事目的的成功一例。当时,曹操面对关羽围困樊城的不利态势,曾一度产生迁都河北的想法。后来,由于司马懿等人的及时建议,而采取了联孙破刘的正确方针。他根据司马懿所分析指出的:刘备、孙权,外亲内疏的实际情况,派人去吴,以许割江南以封权(见《三国志魏书蒋济传》)为诱饵,破坏了孙、刘联盟。此后,孙权正是在曹操的诱使下,适时出兵袭占了关羽后方荆州,迫使关羽弃樊而去,樊城被困之危乃解。

    【译文】

    大凡对敌作战,对于毗连战区的邻国,应当以卑恭言词和厚重财物结交它,争取其成为自己盟援国。倘若作战中我进攻敌人的正面,盟国牵制敌人的后面,这样,就一定能把敌人打败。诚如兵法所说:在多国交界的衢地作战,应当结交盟国作为后援。

    三国时期的蜀国大将关羽把魏将征南将军曹仁围困在樊城,曹操派遣左将军于禁等人率军前往救援,正赶上汉水暴涨,关羽指挥水师迎战,俘获了于禁等步骑兵三万人,然后把他们押送到江陵。当时,汉献帝立都于许昌,曹操认为许昌距敌太近,想把首都迁往黄河以北,以躲避关羽的兵锋威胁。但大将司马懿却劝阻说:于禁等人实为洪水所淹没,并非作战不力所造成的失败,这对国家大局并没有什么损失。如果因此而轻率迁都,不仅是向敌人示弱,还会引起淮河、汉水流域的民众慌惧不安。孙权与刘备虽然结为盟友,实际上是外表亲近而内里疏忌。关羽如今得意,孙权必不高兴。据此,可以派人谕示孙权,使令他从背后牵制关羽,这样,樊城之围就自然解除了。曹操采纳了司马懿的建议,派遣使者去东吴结好孙权。孙权于是派吕蒙率军西进袭占了公安和南郡,关羽果然放弃对樊城的围困而退走了。


如果您喜欢,请把《百战奇略》,方便以后阅读百战奇略第三卷·交战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百战奇略第三卷·交战并对百战奇略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