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弓弦与弓背之争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莫志斌 本章:22、弓弦与弓背之争

    红军于云南皎平渡跨过金沙江后,进入到江北岸的四川会理。这座川滇交界古城,是古南方丝绸之路必经的要塞,川滇商旅云集之地。其最早于西汉元鼎年间(前116—前110年)建有县制。从明代开始大规模修建城市,清雍正时期,在城中心建造了钟鼓楼,成为古城标志性的建筑,同时,整个城市的格局也构造完成。它有内外两城,内城大,外城小,筑有坚固厚实的城墙。

    1935年5月,红军到达会理时,它已经相当的残破,只有一条直街,两条横街,全城人口仅3000多人。1935年7月的《云南日报》有篇文章中,这样描述过会理:“百姓流离失所,啼饥号寒,风餐露宿,目击伤心。”

    当时,同样处在风雨飘摇中的,不只是会理古城,还有忽然到来的红军。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于都出发,穿过四道封锁线,湘江一战损失四五万人后,打到了遵义,紧接着四渡赤水,远征云南,渡过金沙江来到这里。除了在遵义休整12天,此后差不多4个月的时间内,红军几乎没有停留过。不仅白天行军,有时候为了抢时间,还在晚上行军,特别是进入云南后,天气渐渐炎热起来,红军战士都衣衫褴褛,疲惫不堪。

    红军将士们不断地询问今后的去向。他们中大部分是江西人和湖南人,原来以为会从贵州打到四川渡过长江,谁知却曲折迂回地来到了川滇边境。周围的环境为平时所不熟悉,而且离开家乡越来越远。很多普通战士不明白红军要干什么,要去哪里;牺牲的战友越来越多,他们不知道自己能否活着回去。中央红军无法与贺龙、肖克部会合,也不知道张国焘红四方面军具体的去向,只知道是在川陕一带活动。下一步究竟要怎么办呢?不仅战士中间议论很多,高级将领里也开始有人发牢骚。

    毛泽东此时考虑的也是同样的问题,怎样才能把红军带离困境,打开一条广阔的生存与发展之路。而目前能做的,就是在敌人追兵赶到之前,让红军在会理城好好休息几天,就像上次在遵义时那样。然后最为迫切的,就是商量好下一步的行动计划。

    5月9日,红军渡江后就出其不意地进攻会理城,但是没有成功。会理内外的城墙是两道天然屏障,易守难攻。红军曾突破过外城墙,川军将领刘元瑭率领1000多人(蒋介石把刘文辉的川军拨了一部分给刘元瑭守城),把红军挡在了内城墙外。

    红军第二次攻城的时候,城防部队撤走了两道城墙之间的居民,放火烧了他们的房子。大火迫使红军退回到外城墙。国民党军又命令居民用大锅熬粥,把滚烫的稀粥往攻城竹梯上浇,许多战士被严重烫伤,掉下梯子牺牲了。

    红军接着采取了以往从未用过的战术,他们在东西城楼下挖地道,进行爆破,想通过地道进入城内,敌人则派工兵挖沟灌水,红军攻城未能如愿。

    攻打会理城的场景,很容易让人想起中国古代的攻城战。会理也是长征中,红军未能攻下的少数几个县城之一。为了减少伤亡,红军改变策略,采取“围而不打”的战术,紧紧把会理城围住。当刘元瑭守城到第六天的时候,蒋介石把他升为了中将旅长,并用飞机投送了1万元犒赏他率领的川军。

    此时红军驻扎在城外休息,并且于5月12日在城郊的铁厂召开了一次会议。这次会议是由一场风波引起的,源起林彪。

    林彪是个出色的军事将领,这一点在前面好些地方都提到过。1935年,他只有27岁,具有冷静聪慧的头脑,为人很严肃,几乎不开玩笑。尽管他在黔北赤水城的战斗中未能获胜,但那对任何指挥官来说,在当时的条件下,攻占赤水城都是不可能的事情。林彪善用疑兵,胆量过人,所以毛泽东喜欢派他去迷惑敌人,特别是在昆明的那次,他佯攻得十分巧妙。林彪个性孤傲,不易听取人家的意见。虽然他总是圆满执行了毛泽东派遣的任务,但是,却渐渐对毛泽东在行军途中的军事指挥才能表示怀疑与不满。

    四渡赤水的时候,林彪把行军的路线比喻成了一张弓,说红军总是在走弓背路,不走弓弦路,不走捷径(有些战士也抱怨总在不停地行军),像毛泽东这样的指挥不行。

    聂荣臻听到林彪的牢骚,表示了不同的意见,他当然是赞同毛泽东的做法。他劝解林彪说,这就好比我们落在敌人的口袋里,如果不声东击西,高度灵活而机动,如何能出得口袋呢?

    林彪还给彭德怀打电话说:“现在的领导不成了,你出来指挥吧。再这样下去,就要失败。我们服从你领导。你下命令,我们跟你走。”彭德怀回绝了林彪的建议。

    林彪坚持己见,还写了一封信给军事三人团(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反映部队中产生的对不停行军的厌烦情绪:部队在云贵川绕来绕去,走了不少冤枉路,会拖垮红军的。他在信里建议更换前敌总指挥毛泽东,让彭德怀出任。而此时,毛泽东和周、王等军事委员会的人正和其他人员一起,考虑当前红军的策略和规划,决定指挥军队北上,并与红四方面军会合。

    林彪找到聂荣臻,希望聂荣臻在信上签字,再把信递上去。聂拒绝了林彪的请求。

    林彪的信交给军事三人团的时候,正是行军最紧张的时候。到了会理,才有时间开会解决这个问题。杨尚昆临时被通知参加会议,当时他有腿伤,是被担架抬着去的。事前他并不知道开会的内容,看到会议印发的林彪信件内容后,才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

    他和刘少奇曾经签字的一份电报,和林彪的某些看法不谋而合。这封电报是土城战役失利后拍发的。因为战役打得很苦,许多指战员不理解,满腹牢骚,认为仗不应该那样打。他们把调查到的情况拍电报给中央,没想到,这封反映战士想法的电报也受了批评。同时受批评的,还有黄克诚。黄克诚性格直爽,他直接写信给中央,说土城战役伤亡既大,又没达到目的,不划算。

    这些意见,在会上都受到了批评。年轻的林彪则成了会上主要的受批评对象。会议批评了林彪等人反对毛泽东的领导、反对红军机动作战的严重错误,维护了党和红军的内部团结和统一。毛泽东对林彪的做法非常生气,他当时40出头,经验比林彪丰富许多,曾成功指挥过中央苏区反“围剿”。他直言不讳地讽刺林彪:“你是个娃娃,懂得个啥。”

    受林彪牵连最大的就是彭德怀。聂荣臻、左权、罗瑞卿、朱瑞都证实彭德怀回绝了林彪让他做军事总指挥的建议(彭接到电话时,这些人都在场),但是彭还是被怀疑与林彪一起参与反对部队的机动作战,毛泽东在会上批评了彭德怀。

    虽然与事实有出入,彭德怀还是在会上主动做了自我批评,对红三军团出现的所谓右倾现象,他承担了主要责任。可是彭德怀坚决否认了与林彪的信件有任何瓜葛。对此事,建国后他在《自述》中写道:“我采取了事久自然明的态度。”

    我们不能纠缠历史的老账,当然,史实有待澄清。不管如何,会理会议统一了红军领导层内部的思想,缓和了遵义会议以来积累的不满情绪。会议最后确定了下一步的行动方案:继续北上,穿过彝族大凉山地区,渡过大渡河,与红四方面军会师。


如果您喜欢,请把《告诉你真实的长征》,方便以后阅读告诉你真实的长征22、弓弦与弓背之争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告诉你真实的长征22、弓弦与弓背之争并对告诉你真实的长征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