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大革命在1927年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没有在国民党的屠杀和镇压下气馁,而是勇敢地站起来,高举革命大旗,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近百次的武装斗争,建立了数十支红军和游击队,开辟了一块块革命根据地,并在各级红色政权的领导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
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面对蓬勃发展的红军势力和不断拓展的革命根据地,调集重兵,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围剿”。完全不顾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占东北、逼近关内的民族危亡,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先后发动四次对红军和根据地的重兵“围剿”,都被红军一一粉碎。国民党在军事上不仅没有消灭红军,反而红军得到壮大,队伍发展到30万人。
1933年9月,蒋介石又集结100万军队、200多架飞机,对各个革命根据地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第五次“围剿”,把主要兵力投入到“歼灭”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军事行动上,蒋介石亲自到南昌坐镇指挥。
由于“左”倾冒险主义领导者实行了错误的军事指导,红军的反“围剿”作战接连丧失军事机会,战场上部队损失过大,革命根据地逐渐缩小,红军陷入被动处境,持续一年之久的第五次反“围剿”最终失败。
在情势日趋恶化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决定红军主力撤出中央苏区,进行战略大转移,到湘粤西一带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这是中央红军第一次确定落脚点。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突围。10月16日晚在雩都河以北地区集结完毕。17日,按照计划分别从雩都(今于都)、花桥、潭头圩(龙石嘴)、赖公庙、大坪心(龙山门)、峡山圩(孟口)等10个渡口南渡雩都河。
这是中国革命史上最悲情的一幕。
雩都河畔,人山人海。数以万计的男女老幼伫立在各个渡口,恋恋不舍地为红军送行。当时担任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团长的杨得志,在回忆录中讲述了当时的情景:
以往,部队的指战员们听说要上前线,不用动员也会“嗷嗷”地叫起来。但这次出发,气氛却截然不同。虽然当时谁也不知道这是要撤离根据地;谁也不知道要进行一次跨越十一个省的万里长征;谁也不知道此一去什么时候才能转回来,但那种难分难舍的离别之情,总是萦绕在每个人的心头。
赶到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