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一军团政治委员聂荣臻带队伍一到哈达铺,警卫员就把行李一放跑到街上,买了几块锅盔(又大又厚的饼子,甘肃一带的风味食品),顺手抓起饼摊上的一张《山西日报》一包,拿了回来给聂荣臻吃。聂荣臻一边吃着烧饼,一边拿起那张报纸浏览起来。忽然,心跳加速了,禁不住激动起来,报纸上赫然出现“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阎锡山率领国军进攻刘志丹,陕北红军根据地又遭到围攻”的新闻标题。
陕北的革命运动大发展
在哈达铺缴获了很多的国民党报纸,其中7月23日的天津《大公报》上,载着阎锡山的一段原话:
长城非好汉!
高举抗日鲜红旗帜插到全国去。
创造了十几县广大红区
此时,中央红军领导人还不知道陕北根据地已经陷入“内乱”之中。来到陕北的中央北方局代表和上海临时中央局代表,不到群众中调查研究,不顾陕甘边和陕北的实际情况,偏听偏信陕北某些别有用心之人的汇报,将红二十五军和西北红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后,与红二十五军中一贯执行“左”倾错误路线的人联手,照搬鄂豫皖肃反方式,立即开始了针对红二十六军和陕甘边地方干部的肃反,逮捕了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县以上干部和原红二十六军营以上干部,西北根据地阴云笼罩,人心惶惶。
长征中任红一军团第一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的彭加伦,被誉为“红军年代的宣传鼓动家”,他有着敏捷的才思和激扬的革命热情,一路上写了不少鼓舞红军指战员闯关夺隘的战斗歌曲。此时,陕北苏区让所有人欢心鼓舞,彭加伦也欣喜万分,连夜创作了歌曲《到陕北去》:
中央红军经过大草滩后,体力消耗很大,加之哈达铺物价十分便宜,部队决定给战士改善伙食,给每人发了两块银元。于是,连队里杀猪宰羊,每顿饭有荤有素,到处都洋溢着欢声笑语。
中央红军将士在当地群众的向导下,沿小水沟上六盘山,从牛头山主峰北侧而过。毛泽东与其他中央领导人登上主峰牛头山,停下来休息。毛泽东遥望远方,千重思绪涌上心头,倏然诗兴勃发,随口吟成了“长征谣”:
识分子,编一个《到陕北去》的歌曲,编好后教大家唱,振奋精神,鼓舞士气。
陕北有红军和根据地的消息,使人人激动,张闻天为此写下了题为《发展着的陕甘苏维埃革命运动》的“读报笔记”;博古也根据报刊材料写了一篇《陕西苏维埃运动的发展与我们支队的战略目标》,两篇文章先后都发表在9月28日的《前进报》上,反映了党中央的落脚意向。
过了岷山,就要到陕北的“家”了。毛泽东回想长征,感慨万千,诗情喷涌,吟诵出了大气磅礴的《长征·七律》:
创立了十几万赤色的军队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陕北有根据地的消息和到陕北去的决定,让红军将士精神振奋。队伍经过休整,编为三个纵队,于9月23日挥师北上,佯攻天水,北渡渭河,突破了国民党重兵在渭河沿岸布防的封锁线,9月26日抵达了通渭榜罗镇,第二天在一所小学里再次召开政治局会议,正式决定选择陕北为长征的最后落脚点。也是党中央第七次确定落脚点。
毛泽东提出到陕北去,同刘志丹的红军会师!
再也不相信南方口音的红军了,纷纷躲避,认为他们是化了妆的国民党部队,专门来破坏陕甘苏区的。一时间,民心背离,根据地情势十分危机。
几乎天天行军打仗,尤其是过雪山草地,与外界隔绝了信息。当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博古看到这些报纸,真是喜出望外:陕北还有一大片苏区,有相当数量的红军,有传奇式的人物刘志丹!对于历经千难万险、腥风血雨的中央红军,陕甘红色根据地的消息,无疑是天大的惊喜,是想象不到的惊喜!
上午,在“义和昌”药店后院平房的毛泽东住处召开了领导人会议,分析形势之后,初步决定到陕北去开创根据地。下午,又在哈达铺的一座关帝庙里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彭德怀、张闻天和林彪先后讲话,动员大家北上陕甘根据地,同刘志丹的红军会师,到抗日的前线去。
毛泽东在分析形势时,讲道:张国焘看不起我们,他对抗中央,还倒打一耙,骂我们是机会主义。我们要北上,他要南下;我们要抗日,他想躲开矛盾,究竟哪个是退却,哪个是机会主义?我们不怕骂,我们要抗日,首先要到陕北去,那里有刘志丹的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