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世界是平的(8)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虞立琪 本章:第八章 世界是平的(8)

    quot;坦白说,过去几年来我们在国际化方面并没有做过大面积的规划。quot;伍贤勇在2006年上半年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承认说,这是李宁公司见诸媒体的对国际化的最明显的反思之一。实际上,市场竞争让李宁公司不得不反思,quot;对于国际化策略,我们正在做一些调整。quot;伍贤勇透露,在2004年年底,李宁公司对国际市场策略做了一些调整,决定quot;先打造国际品牌,再开拓国际市场quot;。这一决策的原因之一在于:quot;这种做法与其他中国企业的低价倾销方式不同,我们希望先提升品牌的附加值。quot; 与此相对应,在2005年上半年上市公司的半年财报中,李宁公司来自国际市场的收入仅为1.3%,而2004年同期这一数字为2.4%。与2004年上半年的营业额相比,2005年上半年获得了40.3%的增长,可以看出同期其国际市场开始收缩。李宁公司2006年全年财报显示,2006年,国际市场的销售额仅占到了总营业额的1.1%。由此可以看出,李宁公司至此已经基本放弃海外拓展销售业务的努力,转而全力拼抢国内市场。

    收缩海外市场,成为李宁公司在国际化道路上一个异常关键的转折:放弃国际市场,主打国际化品牌。和所有积极探寻国际化的中国企业一样,李宁公司也是随着事情的推进和市场的反应,才逐渐更加接近quot;国际化quot;的答案。

    从1999年就开始漫长的摸索,quot;李宁quot;此时方明确地放弃了市场国际化,明确了自己quot;品牌优先国际化quot;的唯一目标,也就是说,李宁品牌要成为国际化的品牌,市场则主要仍在中国。2006年,《中国经营报》用《李宁:国际化quot;保鲜quot;80后》来解读了quot;李宁quot;的这次转变。中国的年轻消费者需要国际化的体育用品,这正是quot;李宁quot;需要提供的。如此,在高喊国际化几年之后,quot;李宁quot;才真正明确了对于自己的公司,国际化意味着什么,应该怎样去操作。

    及至2007年年初,张志勇对媒体明确地指出了公司对国际化不断深入的认识:quot;如果连本土市场都赢不了对手,到国外结局会怎么样,结果可想而知。quot;张志勇说,李宁公司要想真正走出去,在产品创新与品牌营销方面形成的核心竞争力必须要加强,财务状况一定要更好,quot;这还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quot;。只有先成为区域性的品牌,才有可能成为全球领先的品牌。

    2007年年底,张志勇在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明确地指出quot;中国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市场,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就是世界,本土市场永远是我们最重要的市场quot;。至此,李宁公司方一步步落实了自己国际化的过程和方向,终于从quot;六喜quot;走向了quot;七喜quot;。

    在这个摸索的过程中,也许有弯路,但积极探索给予公司的回报是:业务没有停止增长,反而更好了。市场对于quot;李宁quot;已有的成绩给予了肯定:2006年年底,来自资本市场的好消息是,包括里昂证券、荷兰银行和美林证券等在内的国际投行几乎同时给予李宁公司quot;买进quot;评级。

    实际上,国际化的学习道路如此漫长而复杂,中国企业面对陡峭的quot;学习曲线quot;,它们不管采取何种形式,都注定是艰难的。

    而那些最有可能走向世界的企业,也最可能在这些艰难的先行者中出现。

    时尚化的努力 国际化的市场就是中国市场。在这个市场,quot;李宁quot;面对的是这样一群消费者: 他们使用MSN、QQ等即时通信工具,观看You tube、土豆网,用Google Eart;球鞋怪人quot;一起讨论自己收藏的球鞋。他们有和互联网一起成长的青春。

    他们被称为quot;Y一代quot;,他们包括从1982年到2000年出生的人群。他们从婴儿时期开始就生活在褒奖和溺爱中,而且始终受到父母的精心呵护,直到长大成人。他们对自己的期望值很高,希望自己卓尔不凡。他们知道自己独一无二,而且他们需要独一无二的风格-如果自己不能做到,也希望产品包装帮助他们做到。


如果您喜欢,请把《李宁:冠军的心》,方便以后阅读李宁:冠军的心第八章 世界是平的(8)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李宁:冠军的心第八章 世界是平的(8)并对李宁:冠军的心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