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7月13日,莫斯科时间18时15分(北京时间22时15分),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世界贸易中心会场庄重宣布: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北京。这是一个令中国人兴奋、激动和扬眉吐气的时刻,这是奥林匹克运动一次公平、公正和历史性的抉择。面对强大对手的挑战,以高水平的申办工作和泱泱大国的实力,最终赢得了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这是北京第二次“申奥”,吸取了8年前的沉痛教训。1993年,北京首次申奥。据媒体报道,当国际奥委会官员问及中国有无民间环保组织时,我方代表团竟不知如何作答。或许,就是这么一个小的细节,最终导致北京在最后时刻被悉尼击败。这件事深深刺激了有志于环保的一大批人,这其中包括后来创建“自然之友”的梁从诫,创建“地球村”的廖晓义,创建“绿家园”的汪永晨,创建“绿岛”的张可佳,以及马军、沈孝辉、于晓刚、郑易生、熊志红、李来来、薛野、赵昂、张玲等众多环保者,他们一道大力发展民间组织,最终成为除了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第三种力量。
1995~1999年,“自然之友”动用各种资源,在国际和国内呼吁打击非法藏羚羊绒贸易,拯救濒危的藏羚羊。会长梁从诫致信英国首相布莱尔,呼吁西方社会抵制藏羚羊绒制品,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
1999~2001年,“自然之友”、“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绿色江河”、“藏灵网”、“地球之友”、“世界自然基金会”、“绿色高原”、“绿家园”、“绿网”、“绿色北京”、各大高校社团等多家非政府组织和媒体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拯救藏羚”的热潮,社会各界反响热烈,大批民众通过物资捐赠或亲自以志愿者身份赴可可西里参与“拯救藏羚”公民行动……
进入21世纪,环保民间组织迅速倍增。截至2005年,已有民间自发成立的环保组织200多家,学生环保组织1000多家,国际组织的分支机构若干。这些环保组织在功能上也开始分化,根据自身的优势、特长,分别关注不同的环境领域。“三江源协会”的牧区保护与社区发展、“自然之友”环境教育、“地球村”绿色社区建设、“淮河卫士”的水污染监督举报,等等。同时,民间组织开始走向联合,通过公众参与,对决策产生影响。比如:“怒江反坝”、“圆明园防渗事件”、“抵制高尔夫球场”、“北京动物园搬迁”、“内蒙东乌旗草原污染诉讼”等一系列活动,均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掀起了一阵“绿色风暴”。
在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壮大,中国的民间环保组织日益成熟。
2000年,包括“地球村”在内的20家民间组织与奥申委共同签署了《绿色奥运行动计划》,共30条具体行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单位等作为绿色奥运行动计划的内容,为我们国家组织推动公众参与提供了现实的渠道。
同年8月,廖晓义向北京市长刘淇提交了绿色社区推广方案,得到了北京市政府和奥申委的重视。自北京市政府组织了百余名区长以上的干部在试点地——宣武区建国南里小区开现场会后,原本只是“地球村”的试点工作变成了由政府文明办牵头的政府政策工作。“申奥”成功之后,那个以绿色建筑、节能、节水、垃圾分类、绿化等环保设施和公众参与机制为基本模式的绿色社区方案得以推广。随后,廖晓义、金鉴明、梁从诫、廖秀冬4人被北京奥组委聘请担任环境顾问。
自担任环境顾问以来,廖晓义参与了《绿色奥运行动计划》的制定,对奥林匹克公园规划、绿色施工、绿色酒店标准等具体问题,提出过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2000年以来,“地球村”帮助建立了宣武区椿树园绿色社区,该社区在2001年2月成功地接待了前来考察的国际奥委会评估团。同一时期,“地球村”和北京市少工委合作,发起了“绿色奥运、绿色生活、绿天使承诺”的活动,83万名小学生和他们的父母一起填写了用再生纸制作的承诺卡,这意味着北京1/3的家庭接受和参与了“绿色奥运”的理念教育。
2001年6月,廖晓义在北京奥申委的支持下到悉尼取经,利用她在那里接受澳大利亚环境奖——“班克西亚环境奖”的机会,拍摄了悉尼“绿色奥运”具体实践的专题片,介绍了奥运村不使用空调,减少纸张使用,使用无氟冰箱,同时还设置了污水处理循环系统,大量的临时厕所全部用回收的水来冲洗。该片在中央电视台“绿色空间”的黄金时间中反复播出多次,对于在全国范围内传播“体育、文化、环保”的奥运精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地球村”和多家民间组织一起,在配合奥组委实施“绿色奥运”行动计划方面,开展了一些具有影响力和独创性的活动。2004年,“地球村”在奥组委的支持下,推动了空调“冬天调低1度,夏天调高1度”的酒店节能承诺,把“环保节能宣传卡”送到了80余家奥运签约酒店,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004年和2005年的夏天,“地球村”和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自然之友”、环境与发展研究所、“绿家园”志愿者、香港地球之友和保护国际9家环保组织提出“26度空调”节能行动倡议,并建立公众监督机制,进行测温活动,测量大型公共建筑的室温。此倡议得到了奥组委环境工程部余小萱部长的肯定和支持。2007年,“26度空调”正式成为国家的节能标准。
2005年,“地球村”和铁道部环保办、全国铁道团委、北京市奥组委环境活动部共同发起“绿色列车”项目,依托昆明铁路局t61/62次,在北京往返云南的列车上通过广播介绍环保信息,将西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及可持续旅游结合起来。次年又开通了北京通往呼伦贝尔的绿色列车——草原专列。
2006年,“地球村”联合奥组委环境工程部、北京市环保局、旅游局、密云县政府等部门一道推动了《北京绿色奥运生态旅游行动指南》的发布,提出“绿色奥运”生态旅游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以及生态旅游的具体操作规范,使奥运旅游开发商、服务者、旅游者的行为细则与国际上的绿色旅游标准接轨。这是国际生态旅游标准在中国落地的重要一步。
2007年,“地球村”同北京6个城区的10余处街道共同倡议发起的“奥林匹克伙伴社区”活动启动。“奥林匹克社区伙伴”正在实施“运动、文化、环保”奥运精神的三大理念,同时与自然养生、乡土文脉以及生态智慧——中国文化的三大宝藏相融合,为奥运精神走进社区探索了中国式的经验。
2008年初,全世界的目光和脚步聚集中国,很多中国人都在思考,怎样回答世界和我们自身的问询:5000年中国文化在那里?如何进行文化与环保、体育与环保的结合。经过反复思考,廖晓义发明了简便易学的“易行养生操”,就是融和奥运理念和中国文化内涵的一个尝试,它是由“一分钟伸展操”、“一分钟呼吸法”、“一分钟冥想术”、“一分钟拍打功”和“一分钟五禽拳”组成。它综合了武术、气功、形意、太极、八卦的特征,同时又融合了国学、国医、国术、国乐的内涵与精髓。
廖晓义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理论,那就是“绿色713理念”:其中的“3”就是奥运的三个支点——运动、文化、环保,“1”是指一个平台——公众参与,“7”是环保要做的七个方面的工作——垃圾分类、大众节能、绿袋子、生态保护、节水、企业公民的环保责任、中国太极文化与奥运文化的结合。通过“绿色713理念”的广泛宣传,促进了“绿色奥运”理念的普及和实施。
2001年,廖晓义在担任奥申委环境顾问时,写过一首歌《承诺》:“当新世纪钟声刚刚敲过,让我们作一份绿色的承诺。为一个健康的星球,为了永远的奥林匹克!承诺,为每一片天空找回蓝色;承诺,让每一条河流变成清澈;承诺,每双手种下绿色的希望;承诺,每个人选择绿色的生活。这承诺是新的重托,这承诺是爱的诉说,这承诺是善的良知,这承诺是生的选择。”
2008年8月24日,当北京奥运会取得巨大成功之际,“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深入人心之际,廖晓义欣慰地笑了。她兑现了7年前的承诺:虽然奥运走了,但是绿色却留下了。
廖晓义说的“绿色”,是人们正在追寻的精神家园,是心灵环保和生命环保,而不仅仅是自然意义上的环保。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心灵“污染”和“精神荒漠”造成的,所以要想改善环境,要在自己的心灵深处着力。最早的奥运会,只有一个支点:运动;在法国人顾拜旦的推动下,文化成为奥运的第二支点;从悉尼奥运会开始,环保成为第三个支点。北京奥运会则是对精神家园、自然家园以及生命意义的修复。这期间,廖晓义提出“心灵环保”:首先就是节物能,减少物质的消耗;其次是续心能,从我们心理智慧中寻找能量;再次是增体能,关照自己的身体。节约就是环保,简朴就是环保,有爱心就是环保,养生就是环保。总之,顺应自然就是环保,这是中国式的环保。
北京奥运会期间,廖晓义和一个痴迷于中国文化的法国女孩苏菲聊天。她说喜欢中国文化是为了“做人”:儒家讲人事,人不可能只是一个经济人;道家讲人本,应是自然之子和自然融为一体;佛家讲人心,要向内观看发以及蓄养自己的智慧;中医讲人生,注重调解、保养自己的身体;琴棋书画讲人修,让生活变成艺术!一句话,中国人知道健康和快乐。苏菲说,她全部的生活方式都是按照中国传统的在复归,包括太极、打坐。
廖晓义说,这就是中国人的生命环保。古人就是生活在这种行为艺术之中,生活在这样的一种美感当中,生活在这样一种天人合一的境遇当中。今天,她要把这种理念还原出来让更多人接受,让世人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