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求恩医生与战地救护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李继锋 本章:白求恩医生与战地救护

    伤兵曾经是抗战军队的一大难题。与拥有强大炮火的日军作战,造成伤兵的人数非常众多。抗日战争发生在20世纪,但中国的医药事业与社会组织却远远落后于20世纪,无法有效地为大量伤员提供康复保障。

    当时,正规的内、外科医生极少到军队中,这是因为军队的工资很低,工作环境艰苦而危险。一个伤兵最大的希望是被战友们从战场搬上担架,抬到医院去,接受治疗。

    武汉会战期间,日本军队在长江两岸向西进犯的过程中,备受疾病减员之苦,疾病减员远远超过了战争中的伤亡减员。其实,中国军队也一样受到疾病的危害,以致一位正在长江流域考察的英国女作家阿特丽,看到中国部队大量官兵身受疾病的折磨,惊呼“也许疟疾会把中国的汉口送掉的”,“金鸡纳霜和医药调护的缺乏是中国对于伤兵之可怕的忽视的总说明”。

    当时都自豪中国有4万万人,既然不缺乏兵源,伤兵的命运就容易被忽视了,其实,伤兵问题关系到整个军队的士气。中国士兵需要尽可能多的林可胜、柯棣华、白求恩那样医术高超、满怀爱心的医生。当他们出现在战场上,就不止是救助了受伤的战士,还给随时可能受伤战士的心理上以极大的温暖和安慰。在需要官兵在第一线牺牲最宝贵生命的时候,竟然不能解决他们受伤以后的后顾之忧,这是一幅可怕、令人伤心的图景。当为国而战的官兵在战场上流了血,却得不到最起码的照看和关心,看不到改善的希望时,他们的心情当然变得沮丧而又愤怒,以致不遵守秩序的伤兵成了全面抗战以后许多地方“谈虎色变”的社会问题。伤兵们愤怒地发泄,甚至超出了许可的范围,危及社会秩序,地方官员与民众往往因为内心愧疚而无法说服、制止他们。八路军与其他中国军队一样都面临着严重缺乏医疗设备的问题,伤亡很大。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联盟等将募集到的医药物资送往根据地,后来还在晋察冀边区的五台山设立了第一所国际和平医院。

    宋庆龄还介绍加拿大医生白求恩,印度医生爱德华、柯棣华、巴苏华以及德国医生米勒等到八路军中提供医疗服务。白求恩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也是医术高超的胸外科医生。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到了晋察冀边区,他的到来受到了八路军官兵和司令员聂荣臻的欢迎。白求恩努力为八路军建立有效的医疗护理队伍,救治了大量的八路军战士。他见到伤病员到后方医院治疗不得不靠担架,抬着走一个星期甚至更长的时间,致使伤员的创伤由于感染而由轻转重,他就建立了一个流动的医疗队,用几头骡子驮着医疗设备到离战场很近的地方做手术、包扎。有时候,他的医疗队刚从村子的一头撤出,日本军队就已经从村子的另一头闯进来了。

    1939年,白求恩在抢救伤员时割破了手指,不幸因伤口感染而以身殉职。在白求恩大夫去世以后,印度国大党派来了医疗队,这些医生到达了五台山,柯棣华大夫接任了国际和平医院的院长职务,直到1944年因病去世。


如果您喜欢,请把《中国抗日战争全记录(1931-1945)》,方便以后阅读中国抗日战争全记录(1931-1945)白求恩医生与战地救护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中国抗日战争全记录(1931-1945)白求恩医生与战地救护并对中国抗日战争全记录(1931-1945)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