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后军民的困苦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李继锋 本章:敌后军民的困苦

    日军从1941年春开始调整政治和军事的策略,把过去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军事“扫荡”为主的方针,改变成为大力扶植、利用汉奸和伪军,对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特务为一体的“总力战”,把“治安肃正运动”发展成为“治安强化运动”。日军把华北划分为3种地区:一是“治安区”(即日军占领区);二是“准治安区”(即游击区);三是“非治安区”(即敌后抗日根据地)。对这3种地区,日军分别采取以“清乡”、“蚕食”和“扫荡”为主的方针,华北连续进行了“治安强化运动”。

    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彻底实行“三光政策”,仅晋西北全区被屠杀的民众就有5000多人,兴县地区被抢的牲畜有5000多头,被烧毁的房屋和窑洞19000多间。根据地的人们一度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日军以为用残暴手段可以吓唬中国人,却反而使抗日军民更加同仇敌忾。

    在晋西北根据地,第一二〇师官兵们为克服经济困难,从1941年5月起没有一人领取津贴费。每人每日口粮由1斤6两减为1斤2两,后方机关更减为1斤。第一二〇师的官兵们体谅当地老百姓脆弱的经济能力,尽量自己转运伤病员,自己背粮食、运煤,而不打扰民众。

    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民众发展农业生产和其他生产事业,组织机关、学校、部队尽可能地实行“生产自救”。在陕甘宁边区,生产范围以农业、蔬菜、畜牧为主,也经营一些工业、商业和交通运输业。这就是党史上著名的“大生产运动”。陕甘宁边区风气一开,其他各根据地凡有条件的,都起来仿效,大家靠着生产自救运动,渡过了1940~1942年的严重困难时期。


如果您喜欢,请把《中国抗日战争全记录(1931-1945)》,方便以后阅读中国抗日战争全记录(1931-1945)敌后军民的困苦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中国抗日战争全记录(1931-1945)敌后军民的困苦并对中国抗日战争全记录(1931-1945)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