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明确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洪向华 本章:二、明确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

    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命题之后,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中国的国民经济获得持续稳定增长。改革开放之后的9年,国民生产总值、国家财政收入、城乡居民平均收入都翻了一番,创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实力增长最快、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历史时期。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任务,仍然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开放的扩大,问题和矛盾也日益暴露,形势的发展要求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作出科学的判断。因此,制定党的基本路线,加快和深化改革,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就成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十三大由邓小平主持开幕式。赵紫阳代表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十三大在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基础上,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的国情,深刻地总结了历史经验,作出了“中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中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在近代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下,不承认中国人民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机械论,是右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以为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可以越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空想论,是“左”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

    大会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中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历史阶段。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既不同于1949年到1956年中国社会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也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主要矛质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会长期存在,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因此,在这一阶段,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是发展生产力,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将农业国转变为现代化的工业国的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变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的阶段;也是全国人民努力奋斗,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

    这些科学论断,为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成功和失误提供了一把钥匙,也为实行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这是中国共产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贡献。

    在正确认识中国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的基础上,中共十三大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和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这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这条基本路线,是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继承和发展,是一条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又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路线,它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实践证明,贯彻执行这条基本路线,是各项工作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离开了它,就要犯这样那样的错误。

    新理论下的新战略

    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十三大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生产力所要解决的历史课题,是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中国的经济建设,肩负着既要着重推进传统的产业革命,又要迎头赶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双重任务,所以必须经过长期的、有步骤的、分阶段的奋斗才能实现。大会规定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部署。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个,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是邓小平在1985年经过深思熟虑后提出的,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出发,对十二大所规定的经济发展战略部署的进目步丰富和发展。

    十三大提出的中心任务是加快和深化改革。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大会提出,要围绕转变企业经营机制这个中心环节,分阶段地进行计划、投资、物资、财政、金融、外贸等方面体制的配套改革,逐步建立起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新休制的基本框架。另一方面,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和深入,对政治体制改革也提出了日益迫切的要求。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是,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十三大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大会指出,60多年来,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的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了胜利;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建国30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沿着这条道路前进,是把我们的事业引向胜利的根本保证。

    十三大选举了新的中央委员会、中央顾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11月2日召开的十三届一中全会,选举赵紫阳、李鹏、乔石、胡启立、姚依林为中央政治局常委,赵紫阳为总书记;决定邓小平为中央军委主席,赵紫阳为第一副主席,杨尚昆为常务副主席;批准陈云为中顾委主任,薄一波、宋任穷为副主任,乔石为中纪委书记。政治局常委向全会提出:邓小平虽然退出了中央委员会和政治局常委会,但他作为党和国家重大问题决策人的地位和作用没有改变,在重大关头仍然需要他掌舵,这是党的事业的需要。这个意见得到了全会的赞同。

    <hr />

    注释:


如果您喜欢,请把《复兴之路·中国崛起的30个历史关键》,方便以后阅读复兴之路·中国崛起的30个历史关键二、明确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复兴之路·中国崛起的30个历史关键二、明确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并对复兴之路·中国崛起的30个历史关键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