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苏关系正常化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洪向华 本章:四、中苏关系正常化

    听其言,观其行

    “文革”结朿后的中国,在邓小平的带领下,集中精力抓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开始走向繁荣富强。而此时的中苏关系,却因苏联在蒙古人民共和国边境和中苏边界线上陈兵百万、支持越南入侵柬埔寨、出兵入侵阿富汗等对中国安全形成直接威胁的行为,呈现对抗。“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但在1982年初,出现微妙迹象,中苏关系开始酝酿变化。

    1982年3月24日,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来到苏联的中亚地区,在乌兹别克共和国首府塔什干发表了长篇讲话,其中虽仍然充满了对中国的攻击,但明确承认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强调了中国对台湾的主权,并表示愿意改善对华关系,建议双方磋商,釆取一些两国都可以接受的措施,以改善中苏关系。

    邓小平马上注意到勃列日涅夫讲话所传递的信息。当时,中美之间关于美国售台武器问题的会谈取得了进展,“8·17”公报即中美之间3个公报中的第三个公报即将签署。中美两国关系的新框架可以说基本确立,着手改善中苏关系的时机正在成熟。

    邓小平随后打电话到外交部,指示立即对勃列日涅夫的讲话作出反应。两天后,时任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兼新闻司司长的钱其琛发布了一个只有3句话的简短声明:“我们注意到了3月24日苏联勃列日涅夫主席在塔什干发表的关于中苏关系的讲话。我们坚决拒绝讲话中对中国的攻击。在中苏两国关系和国际事务中,我们重视的是苏联的实际行动。”

    三句话中,重要的是两个词,一个是“注意”,一个是“重视”,实际上就是“听其言,观其行”之意。声明在国际上立即引起了广泛注意。西方五大通讯社和其他外国媒体纷纷报道,并发表评论。有外电指出,这一谨慎而含蓄的声明,预示着对抗了30多年的中苏关系,有可能发生变化,并使世界局势为之改观。

    这年盛夏,邓小平提出,要釆取一个大的行动,向苏联传递信息,争取中苏关系有一个大的改善。但条件是苏联生动解决三大障碍,即从中苏边境地区和蒙古撤军;从阿富汗撤军;劝说越南从柬埔寨撤军。苏联外交部在8月20日给了正式答复,表示苏方愿意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级别上同中方讨论苏中双边关系问题,以消除障碍。此后,中苏双方开始了磋商拉锯战。

    “葬礼外交”与“三大障碍”

    1982年1月10日,勃列日涅夫突然去世。在邓小平的指示下,中国抓住时机,在外交部提出派副部长钱其琛做特使的基础上,采取出人意料的惊人步骤,大大提高规格,派副总理兼外长黄华赴苏参加葬礼,开创了“葬礼外交”,旨在抓住时机做苏方工作,试探新领导的对华政策取向,推动中苏关系正常化进程。随后的两年内,中国副总理万里、李鹏先后赴苏联参加了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的葬礼。中方利用髙层接触机会,再次做出努力,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予以评价和支持,推动苏方在实现双方关系正常化方而拿出实际行动。此后,中苏关系日益改善,经贸科教合作得以恢复。

    1985年10月9日,邓小平在会见访华的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时指出,解决中苏关系正常化问题、消除三大障碍,首先应从越南从柬埔寨撤军这件事做起,只要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都好解决。为推动中苏关系取得突破,邓小平首次提出中苏举行髙级会晤的设想。邓小平说:“请你给戈尔巴乔夫带个口信,如果苏联同我们达成谅解,越南从柬埔寨撤军,而且能够办到,我或胡耀邦同志愿意同戈尔巴乔夫会见。我出访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了,同志们也不让我出国了,但是如果同苏联能够达成这样一个谅解,我可以破一次例。为了这样一件好事,我愿意去。”

    1985年10月22日,齐奥塞斯库在保加利亚开会期间向戈尔巴乔夫转达了邓小平的口信,戈尔巴乔夫当即表示要予以认真考虑。11月下旬,戈尔巴乔夫主动会见访问东欧回国途中在莫斯科作短暂停留的李鹏,在谈话中强调两国关系应该完全正常化,同时还提出了两国最高级会晤的具体建议,作为对邓小平口信的答复。1986年7月28日,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远东城市海参崴发表长篇讲话,表示苏联愿意在任何时间、任何级别上同中国十分认真地讨论建立睦邻关系的“进一步措施”,并在撤军、中苏边界问题上表现出了诚意。

    中方决定抓住这一时机,采収相应对策,对戈尔巴乔夫的讲话表示审慎欢迎,但在三大障碍问题上不松口,继续保持压力,同时做出积极姿态,同意恢复边界谈判。1986年9月2日,邓小平在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华莱士电视采访时,又一次谈到了中苏关系,强调指出,让越南从來埔寨撤军问题是改善中苏关系的关键,并说,如果戈尔巴乔夫在越南、柬埔寨问题上走出扎扎实实的一步,消除了这个障碍,他愿意破例地到苏联的任何地方同戈尔巴乔夫见而。中国在9月7日发表了这一谈话,作为对戈尔巴乔夫的答复。

    只握手,不拥抱

    1989年5月15日至18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对中国进行了正式访问。对此次来访的接待礼仪,邓小平要求在安排上讲究适度,见而时“只握手,不拥抱”。言简意赅的6个字,不仅表达了简单的礼仪问题,而且准确地概括了当时中苏关系的性质,形象地勾勒出了两国未来关系的定位。

    邓小平就会晤问题提出了思想深邃的8个字“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经过双方深入交谈,戈尔巴乔夫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他和邓小平等中国领导人都认为,“苏中高级会晤标志着两国关系今年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两国关系将建立在国与国之间交往的普遍原则以及和平共处的原则基础之上。我们的出发点是,苏中关系正常化,不针对第三国不损害,第三国利益,它同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有机地结为一体”。

    高级会晤以及会后发表的联合公报标志着中苏两大邻国结朿了几十年来的不正常状态,重新建立起正常的国家关系。这为以后中俄迅速建立起超越意识形态的睦邻犮好关系,进而发展成为建设性伙伴关系,直至确立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hr />

    注释:

    ,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a>

    ,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38页。</a>


如果您喜欢,请把《复兴之路·中国崛起的30个历史关键》,方便以后阅读复兴之路·中国崛起的30个历史关键四、中苏关系正常化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复兴之路·中国崛起的30个历史关键四、中苏关系正常化并对复兴之路·中国崛起的30个历史关键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