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与奥运的不解之缘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洪向华 本章:一、中国与奥运的不解之缘

    山河破碎奥运梦远

    1896年希腊举行第一届奥运会前夕,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皮埃尔·德·顾拜旦曾经向部分国家发出了参赛邀请函,其中一封通过法国驻华公使,辗转递交到清政府,但当时的统治者却因“不知奥运为何物”而未予理会。中国人萌生参加奥运会的梦想,距今恰好整整100年。在当时,这一发端不久的体育盛事被称作“万国运动会”。1907年10月24日,主张体育教学的“南开之父”张伯苓,在天津青年会第五届学校联合运动会上的即兴演讲中,代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组队参加“万国运动会”的倡议,在青年学子中间激起一阵波澜。这个被轻视了半个多世纪的民族,迫切地渴望在世界面前扬眉吐气。

    但是,对这来自民间的声音,忙于军阀混战的当权者却无暇顾及,充耳不闻。

    中国人的热情还是得到了奥林匹克的回应。1915年,正在筹备第二届远东运动会的上海基督教青年会,收到了来自“万国运动会总干事部”的电报,那便是后来人们所熟知的国际奥委会。电报中明确建议:“下次万国运动会时,中国亦得派运动家前往预赛。”

    然而,随即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护法战争,使这弥足珍贵的机会转瞬化作泡影。

    直至1921年的第五届远东运动会,中国才与国际奥委会正式建立联系。次年,身为远东运动会发起人之一的体育家王正廷,被推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成为步入这个组织的第一位中国人。1924年成立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则于1931年被正式接纳为奥委会组织。

    这个简称“体协”的组织当时已在内政部立案,但没有得到来自官方的任何财政支持,自其诞生之初,便时常因为资金匮乏而濒临名存实亡的境地。为了应付捉襟见肘的经费问题,“体协”曾一度栖身于上海《申报》报馆,借用报馆里一间狭小的空房,作为临时办公地。

    尽管手头非常拮据,在巴黎举行的第八届奥运会,“体协”还是派遣了3名网球运动员赴会参加表演活动。然而,这一举动在当时并未引起足够的关注,也没能留下任何资料。如今,那3名运动员的姓名已消隐于历史的长河中。

    同样山于经费问题,1928年荷兰阿姆斯特丹第九届奥运会,中国也只派出“体协”干事宋如海以观察员的身份赴会观光。坐在人潮涌动的看台上,观望着异国选手奋力拼搏的矫健身影,耳畔回响着各种语言交汇而成的欢呼之声,宋如海感到极度的压抑与孤独。他用英语反复喃喃自语:“奥林匹亚……奥林匹亚……”突然,一股抑郁于胸中的热流喷薄而出,这个中国人用中文谐音大声咆哮着:“我能比呀!”这句呐喊很快便被周围的声浪所淹没。

    首次亮相奥运赛场

    1932年7月31日15时,美国洛杉矶市。第十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后的第二天,男子100米短跑预赛正在进行。起跑线前,在那些高大魁梧的欧美运动员中间,一个身材矮小、肤色黝黑的中国选手,吸引了众人好奇的目光。他是第一位走进奥运赛场的中国人,四亿人口大国的唯一参赛者。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每当有人讲述中国在奥运赛场上的艰辛历程,便一定会提及这个名字——刘长春。刘长春1909年出生于辽宁省金县,擅长短跑。他的技术特点是步频快、步幅大、动作向前性好。在故乡大连,提起刘长春,仍有老辈人会记得他当年那个小有名气的绰号——“兔子腿”。

    1929年5月31日至6月2日,刘长春在沈阳举行的第十四届华北运动会上,一举打破100米、200米和400米3个短跑项目的全国纪录,成绩分别是10.8秒、22.4秒和52.4秒。当时,这些成绩非常令人鼓舞,因为1928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奥运会100米冠军的成绩也是10.8秒。在爱国将领张学良的支持和帮助下,刘长春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的唯一成员,1932年首次参加洛杉矶第十届奥运会。

    1932年7月1日,在东北大学毕业典礼上,刘长春代表中国远征奥运的消息被正式公开。

    这一消息山张学良本人亲自宣布。他慷慨捐赠了8000银元,作为刘长春此次奥运之行的全部费用,约合1000多美元。而此前,面对民间发出的参加奥运会的呼声,国民政府以“经费不足”为理由,再次轻易而草率地予以了否决。

    论实力,刘长春已具备了世界水平,但山于25天的长途跋涉,他的体力和运动能力都下降了很多,到达洛杉矶的第三天即参加100米预赛,仪以11.1秒的成绩名列小组第五名,未能进入下一轮比赛。在200米比赛中,他跑出了22.1秒的好成绩,发挥了自己的水平,但仅获小组第四名,也未能进入复赛。

    尽管在预赛即遭淘汰,但刘长春在奥运会期间却享受到了冠军的待遇。主办方举办冠军聚餐会时,他被破例邀请赴会,这令他有些惭愧。当有人在席间介绍这位唯一的中国参赛选手时,所有的在场者集体起立,一一与他握手,甚至致以雷鸣般的掌声。这时,他更加坐立不安:其耻笑我耶?其欢迎我耶?

    比赛结束后,刘长春因路费不够而无法回国,后来还是在当地华侨的资助下才回到了祖国。

    国家命运与个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恐怕那时的刘长春比谁都更有切身的体会。

    新中国的奥运之旅

    此届奥运会后,虽然国民政府每届都派代表队参加,但却无所收获。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在“一个中国”问题上的政治立场,中国政府没有派团参加1984年以前的奥运会,而台湾则以所谓“中华民国”的名义派人参加。

    197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奥委会的合法席位在国际奥委会名古屋会议上得以恢复,中国运动员可以正式参加奥运会了。但苏联在1979年圣诞节前夕出兵入侵阿富汗,给运动会带来严重的影响。许多国家的奥委会相继表态,拒绝参加即将在莫斯科举办的第二十二届奥运会。中国奥委会也发表声明,不参加莫斯科奥运会。为了维护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国的国家利益,中国运动员服从了中国奥委会于1980年4月24日发布的公告,放弃参加莫斯科奥运会。

    1984年7月,美国洛杉矶第二十三届奥运会开幕。中国奥委会派出了一个大型体育代表团参加这次盛会,运动员达225人,参加了除足球、曲棍球、拳击、马术、现代五项以外的16个大项的比赛。中国台北奥委会也派出67名运动员,参加了田径、游泳、举重等项的比赛。这是海峡两岸中华儿女首次在夏季奥运会上相逢。

    重返奥运赛场的中国体育代表团,在洛杉矶奥运会开幕后的第一天,便展示出新兴世界体育强国的风采。许海峰在男子手枪慢射比赛中所获的金牌不仅是该届奥运会决出的第一块金牌,更实现了炎黄子孙在奥运会上金牌及奖牌“零的突破”,一雪百余年来“东亚病夫”的耻辱。之后,中国体育健儿再接再厉,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共获得15块金牌、8块银牌、9块铜牌,列奖牌榜第四位。

    此后历届奥运会,中国代表队都有出色的表现。中国健儿成为奥运会大家庭的一支生力军。


如果您喜欢,请把《复兴之路·中国崛起的30个历史关键》,方便以后阅读复兴之路·中国崛起的30个历史关键一、中国与奥运的不解之缘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复兴之路·中国崛起的30个历史关键一、中国与奥运的不解之缘并对复兴之路·中国崛起的30个历史关键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