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道9 哪里有钱赚,就到哪里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凡禹柳珍 本章:商道9 哪里有钱赚,就到哪里

    商道精髓:一位在法国定居的温商说:“我们温州人四海为家,就像蒲公英,随风吹落到哪个地方,就在哪个地方生根、开花、结果。”

    善于适应环境,是温商的一大特点。温商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都会立即创业、马上适应,扎根、发芽、开花、结果,凭的正是一种极强的亲和力和适应力。

    “温州人四海为家,哪里能赚钱,我们就到哪里。”现任泰州市浙江工商会会长的张连松说。泰州是一个新组建的地级市,又处在“长江三角洲”与苏北地区结合部,城市不大,但发展空间和潜力却很大。这里的很多项目和市场还处于空白,正好给他们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已具备了大规模吸纳外来资本的能力。从市场进入的门槛和投资成本、经营风险等因素看,上海和苏南城市要比泰州高得多,而且那里的许多投资项目竞争已经饱和。想要再掘一桶金,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张连松认为,从真正意义上讲,温州的民间资本完成原始积累并具备向外扩张能力始于最近这两三年,而且这种扩张也只是一种中小规模的资本扩张。在这种情形下,只能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寻找适宜生长壮大的空间。可以这么说,只要有钱赚,温商就会四处闯荡,忍受居无定所的漂泊生活。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批温商为了创业,告别家乡,来到了中国西部甘肃省做生意,其中现任兰州美时恋床上用品公司总经理的庄爱香女士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

    从外表上看,庄爱香面容清瘦,说话还有些害羞的样子。但她的创业历程却表现出一个外柔内刚、性情坚韧的女强人形象。

    她从1992年到2000年一直在北京做服装生意,后来也在洛阳做过皮装生意,生活一直比较动荡。1998年也曾到兰州考察过市场,但由于受不了这里的气候,只好作罢。2002年,一个做床上用品生意的朋友劝她再来兰州做这一行。于是,她又一次回到兰州,这一次她铁了心要在这片气候恶劣的土地上生存下来。

    2002年9月,她在兰州看中一块地皮,6亩,每年租金达6万元,她租了20年,而且下决心打兰州的牌子。从租厂房到盖房子、买进口机器,受的艰辛就不必说了,其间最让人受不了的是不时会有一些部门的人过来“关照”,一“关照”就得“意思”,庄爱香虽然气愤无奈,但还是忍了下来。

    后来,她注册了商标“美时恋”,因为她看多了温州低档商品走过的弯路,从一开始经营就走中高档道路,从原材料的购进,到被子的缝制、售后服务,她要求员工注意到每个细节。

    她很忙,丈夫也忙,事事都要操心,对被子的质量只能做到抽查,如果被她抽查到了,哪怕是一个线头“跳掉”,她也一定要他们返工,刚开始员工不理解,后来当回头客越来越多的时候,大家才明白质量对一个企业来说是多么重要。

    走进她的生产车间,虽说不大,但非常洁净,工人都要脱鞋进入现场,二十多个工人各自忙活着,一丝不苟。在仓库里,只看到堆积如山的被子,成品、半成品,一垛一垛地堆着,很整齐。

    有人问她有没有回乡发展的打算,她说等积累了足够的资金,再回乡投资也说不定,但目前还是先一心把在兰州的企业做大做强。对于温商来说,像庄爱香女士这样远离家乡在外创业的人是比较普遍的。

    新疆居于中国最边远的大西北,它幅员辽阔、地广人稀、丰富的物产吸引了很多的温州人前来生存经营。现为永嘉在外商会会长中最年轻的会长李松才,就是一个自高中毕业就独身一人到新疆闯天下的温州人。经过十多年的拼搏、奋斗,现在的李松才在北疆地区已拥有6个轧花厂,年产值超过2亿元,成为了新疆地区赫赫有名的棉花大王。

    1990年,李松才高中刚毕业,就凭着一种强烈的创业激情,只身一人来到地处边缘、幅员辽阔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概括李松才在新疆的经历,大致有三个大的转折:

    首先,第一个成功进驻“新百”之人。在那时的新疆,规模最大、品位最高、信誉最好的商厦就是当时的新疆百货大厦,李松才认准了“新百”的黄金地段柜台的承包权。于是,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他找到了“新百”的总经理,说明了自己的要求,也许是被面前这个温州青年的勇气所打动,从来没有私人承包柜台经营的“新百”居然为他破例了一次。此后,顺利租到柜台的李松才,在“新百”经营起了皮鞋和服装,当年就获利丰厚,为他在新疆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创办新疆地区第一家民营轧花厂。20世纪的90年代,新疆的棉花渐渐成为抢手货,于是,不少的温州人先后来到新疆通过收购或者贩卖棉花发了大财。商业嗅觉敏锐的李松才也不会放过这样的发财良机,于是,在1995年,凭借自己几年来在新疆的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他率先在新疆盛产棉花的乌苏市头台乡创办第一家民营轧花厂,因为经营得当,又取得了圆满成功。就这样,李松才很快就成了当地的一个显赫人物。

    最后,历经挫折,最终选定立足棉花,做大、做强。其实,很少有人在事业上会一帆风顺,李松才也不例外,从承包柜台到办轧花厂,李松才的事业一步步壮大起来。这时一心想要做大事的李松才要想扩大经营规模、拓宽经营范围,于是1998年他卖掉了轧花厂转向服装品牌连锁经营。也许是求胜心切,李松才的决策有些草率,管理上也存在问题,结果服装经营全面失败,血本无归。此时的李松才,开始深刻反思自己的行为,痛定思痛之后,决定重操旧业,将目标立足在棉花产业上。利用自己在新疆的资源优势,李松才重返江湖,2001年组建了新疆康瑞棉花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杀了一个漂亮的回马枪。

    从此,李松才踏踏实实地将自己的产业定位在新疆的棉花上,希望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提出的发展“一黑(石油)一白(棉花)一红(西红柿)”产业王牌中,占据“一白”的独特优势,截止到2005年,李松才的康瑞棉花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已在乌苏、博乐、精河等县市发展了6家轧花厂,业务遍及整个北疆地区。在今后的发展思路上,李松才说要咬定棉纺不放松,要在棉花产业里做大自己的企业。

    李松才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棉织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加之新疆政府的大力扶植,经营棉花必将拥有辉煌的前景。这就是一个在新疆的温州人的创业故事。

    其实,温商之所以现在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和兴趣,是因为不安分的温商为了经商也如同犹太人一样在世界各地奔波、闯荡。

    说到温商在海外创业的事情,朱仲荣古稀之年艰苦创业的故事,不得不让人感叹和佩服。

    1989年,68岁的朱仲荣来到了纽约,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1992年,朱仲荣老人与女儿在缅街街头开办“朱记锅贴”。朱仲荣老人每天从早上五点开锅,一直卖到晚上十点收摊才坐下吃晚饭,中途几乎没有歇息的机会。而最初五年,日晒雨淋,年逾古稀的朱老先生,却能在路边站足一整天,没有叫过一声苦,没有说过一声累,为儿孙们做出了榜样。

    由于他们朱家有二十多年自制锅贴包子的经验,饺子皮是手工制成,比起机器加工制作的锅贴水饺口感好,而且现做现卖,很受华人欢迎。到了1997年8月,他们租下四十一大道潮坊餐馆旁的店面,增加人手,扩大业务。“朱记锅贴”不再是单一的锅贴,还经营其他面食,包括饺子、馒头、包子、豆花、豆浆和葱油饼等。后来,“朱记锅贴”又开出三家连锁店,两个女儿和小儿子各分管一店。每天晚上,朱老先生看着自己用双手辛勤劳动换来的美元,心中无比的自豪。

    “温州人纽约十年铸就传奇,朱记锅贴香飘美国纽约”是美国《世界日报》对朱氏老人在纽约成功创业报道的标题。作为华人中年龄最大的移民创业成功者,朱仲荣老人的事迹有口皆碑。在纽约,人们提起“朱记锅贴”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其实,自古以来,温州人就有不断地向外迁徙的历史。温州是全国重点侨乡,有上千年移民史,最早可以上溯到北宋。现今侨居海外及港澳台的温州人有好几十万,分布在世界87个国家与地区,主要是在西欧与美国。

    法国、意大利、美国是温商三大聚居国。然而作为“中国犹太人”,温商安家落户的身影在全世界五大洲都可以看到,甚至你根本没听说过的一些国家,比如布基纳法索——一个西非小国,比如苏里南——一个南美小国。

    可以说,只要在商品流动的地方,就有温商,就有温州的市场。温商这种为了生存,为了赚钱走四方的品格,改变了传统中国人“随遇而安”的性格,而无数成功的事实,正印证了这样一句老话:树挪死,人移活。正是温商这种为钱走四方的观念,使他们走出了一度封闭的家乡,来到了外面的大世界,挖取了属于自己的黄金宝藏,赢得了无数的财富。


如果您喜欢,请把《温州人商道》,方便以后阅读温州人商道商道9 哪里有钱赚,就到哪里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温州人商道商道9 哪里有钱赚,就到哪里并对温州人商道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