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道35 敢为人先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凡禹柳珍 本章:商道35 敢为人先

    商道精髓:人们说:“广东人什么东西都敢吃,温州人则什么钱都敢赚。”可见温商的敢作敢为早已远近闻名。

    改革开放之初,一大批温州的创业者是凭着天不怕、地不怕的“无知之勇”而走向成功的。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有很多时候能给温商这种“无知之勇”提供舞台。而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是走在时代前面的探险者所必备的一种气质。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对于全国农民来说,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新事物,可对于温州老百姓,它却早已是个老话题。

    1956年,中国农村集体化改造的运动浪头正猛,各地纷纷成立了农业合作社;接着又是大炼钢铁,超英赶美。狂热过后,清醒的人开始认识到,脱离生产力发展实际,是一种空想。

    有一批富有远见卓识的人认识到,没有经过资本积累过程的社会主义经济是难以取得长足进展的,体制的僵化可以使年轻的社会主义丧失活力。这一现象突出地表现在农村:社员磨洋工,跟着就受穷吃不饱;虽然吃不饱,仍旧磨洋工。

    在当时,被曲解为“资本主义”的新型体制改革也首先发生在温州农村。1956年春,隶属温州专属的中共永嘉县委副书记李云河与县农工部干事戴洁天,在该县燎原合作社悄悄开始了从生产队以下实行“个人专管地段责任制”和“产量责任制到户”为主要内容的试验。这可以说是最早的联产承包责任制。

    1956年9月,这一经验开始在全县大部分地区推广。当时“左”的思潮左右着一切政策,温州人的包产到户不仅仅是一场经济冒险,还是一次思想冒险,而主张其事者更是冒着断送其一生政治生涯的危险。但李云河没有畏惧,他一直抵制着四面八方涌起的一片反对和讨伐声浪,坚决推行包产到户。

    李云河从来不为自己所作过的尝试感到后悔,因为他知道自己作为一名党员,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使农民在经济上翻身,使农民真正成为自己土地的主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更有效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历史早已证明,李云河冒着断送一生政治生涯的危险而进行的改革尝试是正确的。“包产到户”可以说是当代温州经济实践的发端,它并没有因遭受挫折而中断,而是在以局部的或变通的形式悄悄进行着,好像绵延不断的星火,一旦借得春风,转而即可燎原。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包产到户”这一生产方式以“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称谓推向全国。1981年7月,随着中共中央总书记处研究室一则《1956年永嘉县试行“包产到户”的冤案应该彻底平反》的简报发布全国,“包产到户”终成正果,李云河的一个“敢”字才算落到了实处。

    有人说:“广东人什么东西都敢吃,温州人则什么钱都敢赚。”可见,敢想敢干、敢为人先是温商的一大特点。

    只要能赚钱,温商不乏勇气,什么都敢去做。而且,温商干事情,既不看领导讲过没有,也不看别人做过没有,只看事情本身需要不需要做,实践中能不能做得通。只要实践中能够做到,他们就不怕冒风险,千方百计想办法去做。

    温商的异想天开和大胆进取总是令人叫绝。他们勇闯天下、驰骋商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惊人的财富神话。

    中国均瑶集团董事局主席王均瑶,就是温商敢为天下先的一个例证。

    10多年前,王均瑶承包开通了长沙至温州的包机航线,成为中国私人包机第一人,自此以“胆大包天”名扬天下。2002年,均瑶集团又入股武汉航空公司,参与投资组建东方航空武汉股份有限公司。民企首次参股国有航空,“胆大包天”的王均瑶又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王均瑶说:“我在民航业中从事包机业务,跌打滚爬了11年,可那都是在民航外围转,只有这一次,才真正进入航空核心,这对我个人和我的公司都是一次大的飞跃。参股民航是中国民企发展的一个重要见证,要做就做第一个。我并不是想赚多少钱,而是为了一种新的尝试,也为了树立温州民企新形象。不管成功与否,都会给人留下一些思考。”

    其实,敢为人先,在商海之中,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非常危险的,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但事业要发展,就必须争取成为第一个。许许多多第一个,就能使事业获得超速发展。

    众所周知,香港著名的大富豪霍英东,他的成功之道就在于温商所奉行的敢为天下先,“吃第一只螃蟹”的勇气和胆识。

    他进入生意场的第一步是在香港鹅颈桥市场开的一家杂货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他就卖掉了杂货铺,改做煤炭生意。不久,他又和别人一起去东沙岛采集一种可以用来制药的海草。当然,他每一次入道或出行,都不是亏本的生意,而是有钱可赚的。

    20世纪50年代初期,香港的房地产市场刚刚兴起,霍英东慧眼顿开,一下子觉得发财的机会来了,立即设立了立信置业公司。同行之中的人都纷纷投来怀疑的目光,不知这个默默无闻的新手是不是神经错乱了。

    他的第一招就令其他人刮目相看:在香港,房地产都是出售“整栋楼宇”,而霍英东使用的却是房地产工业化的办法,推行住宅与高层商厦结合的方式,并且采用“分层”销售、预定楼房、分期付款等新方法。同行一下子就觉得他的这种方法切实可行,纷纷效仿。只用了几年时间,霍英东就成为香港知名的房地产商人了。

    正当其他房地产商人全力以赴进行“房地产”大战的时候,霍英东的心中又产生出了新的主意。他想,大家都在全力修建房屋,一定急需大量的沙子。他马上花重金到国外买回来了大型挖沙船。这种大型挖沙船20分钟就可以挖出2000吨沙子,沙子进船就可卸货,白花花的“银子”就到手了。很多人看到霍英东“发”了,急忙奋起直追……可是,此刻霍英东已经取得香港海沙供应的专利权了。

    后面追兵很紧,霍英东心生一计:众所周知,香港的土地寸土寸金,填海造地大有前途。他觉得,这一招必须下快棋!

    决心一定,他立即从荷兰、美国等地购买各种设备,放开手脚开始了香港规模最大的国际工程——海底水库淡水湖第一期工程。这一工程的开始,标志着外国垄断香港产业的格局被打破,霍英东也因此财源滚滚……

    这便是敢为人先者的收益,而有些人智力过人,才华出众,思维敏捷,但为什么成不了杰出的企业家呢?究其原因,是由于他们没有承担风险的勇气和决心。当然,企业家的冒险精神不是赌徒般的孤注一掷。企业家不仅要敢于冒险,而且要善于冒险。此外,企业家还必须具有一种发展的眼光。用包玉刚先生的话说,就是不能贪图一时的高利润,而是要立足长远,在天空晴朗、市场兴旺时就要未雨绸缪。企业家必须具有开放的思维方式。谨防经验主义的错误,切忌把自己在某一时期某一环境下的成功秘诀当做灵丹妙药死抱不放,故步自封,思想僵化,而应当自我否定,审时度势,这样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在国内商界,温商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从建国之初“包产到户”的最早临世,到20世纪80年代撬动金融铁板向银行存贷款利率开刀发难;从温商打破经济体制的禁区,顶风推出“股份合作制”,到温商当今跨越经营雷池,大演包天、包地、包油田等让世人惊声一片的“惊险杂技”,温州一直就是敢于冒险、志在千里的温商们的乐园。由于“敢”字当头,在温商群体中,包天包地者有之,包江包山者也有之——永嘉县几个农民包国家级旅游区楠溪江,以及温州各县商人包水电站、包市区垃圾发电厂投资的故事,也是一段时期内国内媒体关注的热点。

    温商胆子大,向来是出了名的。如果问他们最害怕的是什么,那就是最怕僵化。在温商看来,最大的冒险,就是不敢冒险,把机遇白白地关在门外。温商说,发展是硬道理。发展了,道理更硬了。这就是温商的逻辑!温商摸着石头过河,不是让石头挡住道路,撞伤脚趾,而是利用石头指点路径。凡事总是在一个“先”字上,而且绝不轻言放弃。


如果您喜欢,请把《温州人商道》,方便以后阅读温州人商道商道35 敢为人先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温州人商道商道35 敢为人先并对温州人商道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