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早在明初,青岩就是威震八番的军事要塞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冯飞 本章:2、早在明初,青岩就是威震八番的军事要塞

    从地图上看,贵州的轮廓,特别像一张荷叶。它飘零在岁月的长河,见证了贵州历史变迁中的风风雨雨……

    青岩,古书上叫“青”,位于贵阳正南,因其背倚青山、地处通衢要冲而得名。在数座岭脉交会处,青岩堡居高守险一关突兀。

    这里北拥省城贵阳,南衔广顺(长顺)、定番等州、县,控制着南出广西的驿道。同时,这里还是省城纳粮运米之咽喉。元朝起,历代文献、典册,对青岩均屡有详述,称其“南鄙要害”或“省城南屏”。汉朝以前,这里是个苗、汉、布依诸民族杂居的小村落。至元朝,青岩已是黔中首屈一指的文化古镇。

    贵州的大多数汉人,都是朱元璋“调北征南”时过来的。

    洪武十四年,朱元璋授傅有德为“征南大将军”,率三十万人马征讨西南。傅有德率部进军贵州、云南,先后打下普安、普定、毕节、丽江、大理。原先那些我行我素的土司,尽皆称臣归附。洪武十五年,朱元璋令傅有德设贵州都指挥使司于贵阳城西南(今都司路)。二十四年再置贵州前卫于城南。傅有德的部队则就地屯驻,一面戍边,一面种粮。

    屯军驻扎下来之后,屯堡分布于城之东、南、西三野。每百户为一个行政单位。屯驻官兵与当地土着互往,渐渐娶妻生子自成一室。蛮荒之地若无地名,就以驻军头目的姓氏赐封,姓什么就叫这儿什么“官”。后来又演变成了“关”。贵阳周围的“阳关”、“孟关”、“金关”、“窦关”等地名,就是这么得来的。

    ——大西南这段历史,被后人称做“调北征南”。

    鉴于青岩地理位置的特殊,1572年,明穆宗朱载垕下令在此设立土司治所。首任土司官,是一个叫班麟贵的布依人。1622年,水西宣慰司同知安邦彦、永宁宣抚使奢崇明起兵反叛明廷。在官军与叛军交战的八年中,班麟贵“竭诚输米、随师助剿”。叛乱平息,朝廷重赏班麟贵,授其三品同知衔。后又任命他为青岩土守备,并准世袭(同知是行政官衔,土守备乃军职)。至此,班氏已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下辖八番十二司,领七十二寨,可谓势大权倾,受尽朝廷恩宠。青岩古城堡,就是班氏于明天启二年建成的。其间,班麟贵亲自踏勘选址,指挥士兵和匠人伐树烧荒、炸石平地,并顺山势高垒危石,建成了这座凭关守险的军事要塞。

    青岩古堡,城墙高三丈、厚九尺。东、西、南、北四方各设一圆拱形城门,上矗穿斗式悬山顶敌楼。它的圈地,方圆约有十三里。

    远远望去,这座古堡气度非凡,凛然自负。明、清两代,它充分发挥了军事要塞的屏障作用,几百年间,省城“南境无犯”。同时,基于特殊的区位优势,人们由这里北上省城,南出罗斛(罗甸)、广西,各种商品在此流通、汇合,青岩渐渐成了一个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南来北往的商贾把它叫做“青岩城”。


如果您喜欢,请把《大清血地》,方便以后阅读大清血地2、早在明初,青岩就是威震八番的军事要塞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清血地2、早在明初,青岩就是威震八番的军事要塞并对大清血地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