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孔融等人的反对发挥了重要作用,一直到建安十三年(208年),即赤壁之战的前夕,帝国的政治体制基本上没发生什么变化,曹操仍然担任司空,恢复九州制的建议也没人再提起。
这段时间,除了在外面征战以外,曹操都住在邺县,以避免回到许县跟天子碰面。但是,这种不方便是显而易见的。据司马彪《续汉书百官志》介绍,东汉司空府的编制原本只有七十多人,这显然满足不了现实需要,但要大规模地增加内设机构和编制,必须得有个说法。
建安十三年(208年)六月,曹操下令改革朝廷政治体制,废除三公,恢复丞相。
汉代的中央政体是三公九卿制,但就其具体内容而言,在西汉和东汉并不一样。西汉因袭秦制,三公分别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相互不统属,但有制约,都直接向皇帝负责;九卿分别指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卫尉(掌管皇宫保卫)、郎中令(掌管宫廷警卫)、太仆(掌管宫廷车马)、典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和外交)、廷尉(掌管司法)、治粟内史(掌财政税收)、宗正(掌管皇室事务)、少府(掌管山河湖海税收和手工业)。东汉的三公指太尉、司徒、司空,九卿指太常(掌管典礼)、光禄勋、卫尉(掌管宫省禁卫)、太仆(掌管皇室车马)、廷尉(掌管司法)、大鸿胪(掌管接待诸侯与少数民族)、宗正(掌管皇族事务)、大司农(掌管国家财政收支)、少府(掌管皇帝器用服饰)。
西汉三公虽然互不隶属,但丞相的地位显然高于御史大夫以及太尉。与东汉三公相比,丞相的权力更大,这从它的内设机构及编制上就可以看出来,西汉丞相下设十三曹,相当于十三个处,标准的编制为三百八十二人。
这些主要的部门分别是:西曹,负责丞相府内的吏员任用;东曹,负责政府二千石官员的升降,包括军中的武将在内,二千石相当于部长级,在地方上就是太守一级,在军队里相当于将军,这个部门的权力极大;户曹,负责祭祀、农桑;奏曹,负责管理政府的一切章奏,相当于唐代的枢密院,明代的通政司;词曹,负责民事法律诉讼;法曹,负责交通以及邮驿等;尉曹,负责运输,类似清代的漕运总督;贼曹,负责侦办盗贼;决曹,负责刑事审判;兵曹,负责兵役;金曹,负责管理货币、盐铁;仓曹,负责管理国家粮库;黄曹,相当于丞相府总务处。
从这些内设部门的职能可以看出,丞相府实际上就是一个标准的小内阁,人事、行政、经济、交通、司法、外交、军事无所不管。正因为它的权力太大,所以汉武帝重视尚书台,把权力从丞相手中逐步收到自己身边的一群秘书们手里,削弱丞相的权力。到了东汉,干脆设新的三公,把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互相制衡。
从西汉到东汉,一直存在围绕着皇权与相权展开的斗争,天子是否强势,成为决定斗争胜负的焦点。而到了东汉中后期,政治斗争中又夹进来外戚、宦官,形势更加复杂。三公在现实政治格局中已经完全被边缘化,直到曹操担任司空以后。
建安十三年(208年)的这次政治体制改革倒没有遇到太大的阻力,对于曹操成为丞相,大家已经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叫什么只是个名分而已,实质内容并没有大的改变。
这场政治改革有一个小小的由头。这一年年初,司徒赵温突然征辟曹丕,也就是征调曹丕到司徒府来工作。因为曹丕的特殊地位,赵温的这项提议在外人和曹操自己看来并不是有意讨好,反而有点恶搞的意思,因而触怒了曹操,赵温因此被免官。
作为名义上唯一与曹操地位相当的在职官员,赵温的日子并不好过,他时刻担心会做错什么事,或者犯了曹操什么忌,从而惹来杀身之祸。这种树大招风的心理一直左右着士大夫出身的赵温。此时,因为一件不大不小、也算不上丢人的事被免官,对于赵温来说与其是不幸,不如说是幸运。
所以,有人认为这说不定就是赵温有意而为之,目的是全身而退。赵温被免官之后,三公只剩下曹操一人,此时恢复丞相,曹操更是理所当然地成为唯一候选人。
六月,献帝命太常卿徐拿着天子的符节前往邺县,拜曹操为丞相。徐就是那个从袁术手下逃脱,并将传国玉玺归还汉室的功臣。根据《后汉书徐传》的记载,曹操对这项任命也作了礼节性的推辞,甚至要把丞相让给徐当。徐再弱智或者再官迷心窍也断然不敢应承这种事,坚决予以拒绝(操以相让,不敢当)。
于是,曹操正式就任丞相,同时任命郗虑为御史大夫。
西汉的三公除丞相外,还有御史大夫和太尉三职。曹操此次恢复丞相制的同时,又恢复了御史大夫,但没有恢复太尉。有人认为御史大夫很重要,相当于“副丞相”,曹操把如此令人瞩目的职务给了名不见经传的郗虑,确实让人大出意外。
郗虑字鸿豫,兖州刺史部山阳国高平县人,跟刘表一个县。他进入曹操阵营比较晚,但他有一人特殊身份:郑玄的学生,这让他沾了不少光。以郑玄在当时文化界无人匹敌的地位,他的学生崔琰、国渊、王基等人在社会上也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加入曹操阵营后都很受重用。
郗虑从小就受教于郑玄,建安初年来到许县,在曹操的推荐下做了侍中,并以侍中的身份兼任九卿之一光禄勋卿。对于这项任命献帝显然有些不以为然,他曾当着郗虑的面问少府卿孔融:“郗先生有什么特点和长处(鸿豫何所优长)?”
孔融看着郗虑平步轻云早就有些不爽,他一点不考虑当事人就在旁边站着,回答献帝说:“可以打发他到路边站岗,不能让他掌权(可与适道,未可与权)。”
打人不打脸,伤人不揭短,当面受到如此侮辱,郗虑十分恼怒,他反驳道:“孔融当年主政北海国,政治疏失,人民流散,他的能力在哪里?”从此之后,郗虑认准孔融是自己的仇人,非要找机会整他一下不可。
赵温的免职通知就是郗虑奉命传达的(虑持节奉策免温官),郗虑资历浅,与孔融等老牌士大夫们关系恶劣,加上他为人尖刻,报复心强,这些正是曹操所需要的,把郗虑提拔为高于九卿的御史大夫,虽然在外人眼里很意外,但却十分符合曹操的想法。
曹操担任丞相后,立即着手推动丞相府的各项建设,选调各类人员。原司空府的人员基本上全部转到丞相府来,同时还根据丞相府内设机构增加的需要,选调了一些新人。
对于从司空府转入丞相府工作的所有人来说,工作性质可能变化不太大,但收入却可以增加不少。举例子来说,司空府里的处长(掾)一级官吏,品秩是三百石到四百石,月俸是三十斛到四十斛,副处长(掾属)的品秩是二百石,月俸大约二十多斛,而转到丞相府后,处长(掾)的品秩升为四百石到六百石,月俸提高到四十五斛到七十斛,副处长(掾属)的品秩虽然仍为二百石,但月俸可以提高到三十斛以上。
那段日子,大家都沉浸在加薪的喜悦中。
丞相府各个处(曹)中,西曹、东曹两个部门管人事,负责典选从地方到军队的高级官员,地位最为重要。曹操把冀州别驾崔琰调过来,任西曹的处长(西曹掾),把毛调来任东曹的处长(东曹掾),这是他们二人长期负责人事工作的开始。
早在两年前,曹操西征并州时,留下曹丕守邺县,崔琰就以冀州别驾的身份辅佐曹丕。在此期间,曹丕迷上了游猎活动,不太专心工作。崔琰没有因为他世子的身份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给曹丕写了封措辞很尖锐的信,让曹丕认真思考一下袁绍父子是如何失败的,规劝他遵循正道,端正行为,把心思用到正事上来。
面对敢于直言的崔琰,曹丕也只得服服帖帖,他对崔琰说:“昨天看到了先生写下的谆谆教诲,要我烧掉射猎的用具,扔掉打猎的服装,现在用具已烧毁,猎装也扔了。以后再有类似的错误,还请先生及时对我教诲(后有此比,蒙复诲诸)。”态度相当的诚恳。曹操知道此事后,对崔琰也十分赞赏。
曹操任命崔琰为东曹掾时专门对他说:“先生你有伯夷一样的风范,史鱼一样的正直,贪婪之人听到你的名字就会变得清廉,壮士听到你的名字就会更加英勇(贪夫慕名而清,壮士尚称而厉),先生可以称为时代的表率,所以任命你为东曹掾。”
毛在司空府就从事人事工作,他以清廉公正著称,没有私欲,不贪心,没有不良嗜好,不拉帮结派,没有小圈子,敢于得罪人,这些正是做人事工作所必备的条件,曹操把典选官吏的大权交给了他。
西曹与东曹都管人事,但分工有所不同,打个比方,一个好比是组织部,一个好比是人事部,崔琰和毛两个人干得都很出色。
在丞相府其它十一个处(曹)先后担任过处长(掾)和副处长(掾属)的还有司马懿、高柔、刘晔、裴潜、傅干、杨修、王观、杨俊、徐邈、辛毗、温恢、薛夏、王凌等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之前都已作过介绍。
丞相府里还有两个职务,地位和作用高于一般的处长,一个是主簿,类似于办公室主任,一个是长史,职责与主簿差不多,地位比主簿还要高些,类似于丞相府里的秘书长。曹操当丞相后,首任主簿是司马懿的大哥司马朗,司马懿后来也担任过这个职务。担任过丞相府长史的有杜袭、徐奕、辛毗、王必、杨修等人。
除此之外,“挂靠”在丞相府内的还有一些相对独立的部门,主要是与军事有关的部门,包括曹操的各类军事参谋人员。说他们是“挂靠”,是因为传统的丞相府里也没有他们的编制。
在曹操的丞相府里,他们人数众多,称呼也有好几种:
军师:荀攸、钟繇、华歆、凉茂、毛、成公英等人先后担任过;军师祭酒:郭嘉、董昭、王朗、王粲、杜袭、刘放、孙资等人先后担任过;
军谋掾:徐邈、田豫、牵招、高堂隆、贾洪、薛夏、隗禧、韩宣、令狐劭等人先后担任过;
丞相军事:何夔、贾诩、华歆、王朗、裴潜、刘放、孙资、邢、陈群、张范、张承、仲长统、陈群、卫臻等人先后担任过。
上面这些人,组成了曹操的总参谋部,他们的职务分别类似于总参谋长、副总参谋长、高级参谋、参谋处长、参谋等,组成了强大的参谋班子,服务于曹操的军事行动。
可以说,丞相府吸纳了当时最优秀的一批人才,他们在曹操身边工作,实际上承担着管理整个“曹统区”的任务。曹操喜欢把一些优秀人才先放到自己身边锻炼,之后下派到地方上任刺史、郡太守、县令或屯田官等,丞相府于是成为一个高级人才的培训基地,一时间,天下俊才们都以能到丞相府工作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