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安史之乱爆发后,帝国的大片山河都遭到了叛军铁蹄的蹂躏,战火燃遍大河南北,狼烟笼罩东西两京,唯独帝国的财赋重镇——江、淮地区,幸运地躲过了战祸的荼毒,始终保持着相对安宁。无论是当初永王李璘的短暂叛乱,还是燕军一次次向江淮进兵,最终都没能打破这片“帝国后院”的安宁。
然而,到了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江、淮地区的安宁还是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叛乱打破了。
叛乱者名叫刘展,时任淮西节度副使兼宋州(今河南商丘市)刺史。严格说来,刘展是被逼反的。
因为他一无谋反动机,二无叛乱形迹,之所以走上这条不归路,其实是源于无处不在的官场斗争。
刘展有一个同僚兼好友,名叫李铣,时任御史中丞兼淮西节度副使,两个人都是淮西节度使的副手。按照官场的游戏规则,刘展和李铣是不能走得太近的,否则必会引起顶头上司的猜忌。可问题是,刘、李二人的性格都不是那种小心谨慎、温和内敛型的,而是锋芒毕露、我行我素的,所以根本不管这一套。这两人不但成了私交甚笃的铁哥们,而且还是配合默契的政治拍档。他们从不把顶头上司放在眼里,甚至经常联手把上司架空。历任淮西节度使都对这两个桀骜不驯、狂妄自大的家伙深恶痛绝,可又拿他们没办法。后来,有一个狠角儿来到了淮西节度使的任上,于是好戏就开场了。
这个狠角儿叫王仲升。他可不是一盏省油的灯,更不会像前几任节度使那样心慈手软。上任不久,王仲升就以“贪暴不法”的罪名将李铣逮捕,旋即奏请朝廷,毫不留情地砍掉了李铣的脑袋。
除掉李铣后,王仲升又迅速把矛头转向了刘展。
当时,民间盛传一首谣谶,其中一句是“手执金刀起东方”。王仲升就将谣言附会到刘展身上,然后授意监军宦官邢延恩入朝奏报,称刘展一贯犯上抗命,且“刘”姓应验谣谶,应尽早将其铲除,以绝后患。
邢延恩回京后,极力向肃宗进言,说:“刘展和李铣是一伙的,如今李铣既除,刘展惧不自安,若不趁势除掉,恐怕会生变乱。但是刘展手握重兵,必须用计除之。奴才斗胆建言,不妨擢升刘展为江淮都统,让他接替原都统李峘,等他交出兵权,前往广陵赴任时,再于途中将其逮捕。”
肃宗依计而行,下诏任命刘展为江淮都统(即一人兼任淮南东、江南西、浙西三道节度使),同时下了一道密诏,命原江南西、浙西节度使李峘,原淮南东道节度使邓景山联手除掉刘展。
邢延恩自以为这个调虎离山的计划万无一失,可他万万没有料到——他的自作聪明最后竟引发了一场席卷江淮的叛乱!
当邢延恩带着皇帝诏书来到宋州时,刘展马上嗅出了危险的气息。他对邢延恩说:“我自从投身军旅,短短几年间就官至刺史,可以说是骤然大贵了。江淮是帝国的财赋重镇,都统之职更是举足轻重,我既没有什么功勋,又不是皇室宗亲,突然得到皇上这么大的恩典,实在是受宠若惊,更觉得有些匪夷所思。莫非……”刘展顿了顿,然后直视着邢延恩的眼睛,说:“莫非有奸佞小人从中挑拨离间,给刘某设下了圈套?”
说完这番话,刘展忽然作出一副委屈之状,紧跟着眼泪就簌簌地掉了下来。
看来这小子已经起疑心了。邢延恩心里掠过一阵忧惧,可他还是强作镇定,说:“刘公素有才望,皇上深为看重,正是考虑到江淮的重要性,才破格提拔您。可您反倒起了疑心,这是为何?”
刘展收起眼泪,又直直地盯着邢延恩看了片刻,说:“如果这不是一场骗局,那我是不是可以先拿到印信符节?”
邢延恩没想到刘展会来这么一手,可他的反应也很快,马上说:“当然可以。”
为了消除刘展的疑心,邢延恩只好赶赴广陵(今江苏扬州市),把情况告诉了李峘,然后将印信符节拿过来交给了刘展。
邢延恩以为这么做一定可以稳住刘展,可他错了。
刘展不是笨蛋。事实上,从邢延恩向刘展宣读任命诏书的那一刻起,他的计策就已经被刘展识破了;而且就在同一刻,刘展已经下定了反叛的决心——既然皇帝都把刀架到他脖子上了,刘展又何惜跟朝廷拼个鱼死网破呢?
刘展之所以没有当场跟邢延恩撕破脸面,目的就是想将计就计,把江淮都统的印信符节搞到手,以便调动兵马,号令州县,增加他反叛的筹码。
说白了,自作聪明的邢延恩还没来得及把刘展装进套里,自己就先被对方装进去了。
刘展拿到他想要的东西后,装模作样地给肃宗上了一道谢恩表,然后马上以江淮三道节度使的身份,给遍布江淮的亲信故旧分别颁发了任命状,委以要职,倚为心腹。与此同时,江淮三道的官员也纷纷派出使者,带上本州县的簿册图籍来到宋州,向这位新上司表示祝贺,并恭迎他走马上任。
刘展笑了。
上元元年十一月初,刘展拉上麾下的七千人马,在那些州县使者的簇拥下,浩浩荡荡、风风光光地向广陵进发。
“江淮之乱”就此拉开序幕。
直到此时,邢延恩才意识到自己犯下了一个多么愚蠢的错误。
他慌忙抢在刘展之前赶到了广陵,与李峘、邓景山一起调兵遣将,准备御敌,同时移檄州县,宣布刘展起兵造反的消息。可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就在同一刻,刘展也向各州县发出了几乎一模一样的牒文,唯一不同的就是——造反者变成了李峘。
各州县长官顿时傻了眼。
老上司和新上司各自宣称对方造反,这到底要听谁的?
随后,李峘和邓景山仓促集结兵马,分别进驻润州(今江苏镇江市)和徐城(今江苏盱眙县西北),摆出严阵以待的架势。然而对刘展来讲,这两个人根本不足为虑。因为刘展治军严整,在江淮一带素有威名,否则他也不可能在短短几年内从一个小兵干到刺史,所以他的军队还没到,整个江淮地区早已陷入一片恐慌了。
刘展进抵徐城后,马上派人质问邓景山:“我奉命前来上任,你这些兵是干什么的?”同时又派人到城下喊话:“你们都是我的属地之民,不要阻挡我的军队!”
此刻,邢延恩也在邓景山的军营里。他完全可以想象,刘展在命人传这些话时,脸上是怎样一副讥嘲和得意的表情。
是的,刘展就是在玩他们。其实他要击败李峘和邓景山简直易如反掌,可他之所以还要“先礼后兵”,无非就是想跟他们玩一玩猫吃耗子的游戏。
随后,刘展命部将孙待封、张法雷开始攻城。
不出所料,邓景山根本不是刘展的对手。两军刚一交战,官军就自行崩溃,邓景山和邢延恩仓皇弃城,逃奔寿州(今安徽寿县)。刘展不费吹灰之力就占据了广陵,随后又派部将王暅等人分兵攻取濠州(今安徽凤阳县东北)、楚州(今江苏淮安市)、淮西(淮河上游)等地。
李峘惊闻广陵失陷,赶紧移兵至润州北面的北固山,进逼广陵。刘展立即出兵白沙,在瓜洲(扬州市南的长江中小岛)一带大布疑兵,白天擂战鼓,晚上燃火把,一连数日,做出要袭击北固山的样子。李峘赶紧集结全部精锐,准备迎敌。可就在这个时候,刘展已亲率主力绕到上游,突然渡江袭取下蜀(今江苏句容市北),一下子截断了李峘的后路。官军顿时闻风丧胆,还没等到刘展来攻,当下便哗然四散。李峘惊惶无措,只好带着几百个亲兵逃奔宣城(今安徽宣州市)。
十一月八日,刘展乘势进据润州。
同日,升州(今江苏南京市)官军一万五千人忽然哗变,起兵响应刘展,当地节度使弃城而逃,把守城御敌之责交给了兵马使。可他前脚刚刚出城,兵马使后脚就投降了刘展。
十二月,刘展派将领傅子昂进攻李峘栖身的宣州,当地节度使照样不战而逃,李峘有如丧家之犬,慌忙又逃奔洪州(今江西南昌市)。
在随后的日子里,原本安宁富庶的江淮地区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浩劫。叛军兵锋所向,官军望风而逃,苏州、湖州、常州等地相继陷落。紧接着,叛军在两个方向上节节挺进:南路,傅子昂进据南陵(今安徽南陵县),准备南下进攻江州(今江西九江市),进而夺取江南西道(今江西省);北路,王暅等人接连攻陷濠州、楚州、舒州(今安徽潜山县)、和州(今安徽和县)、滁州(今安徽滁州市)、庐州(今安徽合肥市)等地。
短短两个月间,叛军横扫江淮,如入无人之境……
在刘展叛军横行江淮的过程中,唐军官兵上上下下都恍如惊弓之鸟,几乎没有做出任何有力的抵抗。尤其是那些平日里养尊处优的封疆大吏,风闻叛军一到,都在第一时间撒丫子逃跑,使得原本便已低迷的士气更加涣散,同时也极大地助长了叛军的嚣张气焰。
由此足以见出,虽然安史之乱的烽火已经在大唐的土地上燃烧了五年之久,可侥幸未被波及的江淮地区却仍然沉浸在脆弱而虚幻的盛世余绪中,所以这些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才会如此贪生怕死,而他们麾下的官兵也才会如此不堪一击。
从这个意义上说,帝国最可怕的敌人其实并不是安禄山、史思明,更不是这个小小的刘展,而是自上而下普遍存在的虚骄、怠惰、贪图享乐、安而忘危的风气和心态。
在整个江淮地区的高级官员纷纷放弃职守、争相逃命的时候,唯一一个不抛弃、不放弃的人,也许就只有李峘的副手李藏用了。
早在李峘准备逃离润州之时,李藏用就对他说:“大人身居高位,食朝廷重禄,临难而逃,是不忠;掌数十州之兵马钱粮,凭三江、五湖之天堑险要,竟然一矢不发就全盘放弃,是不勇。不忠不勇之人,又何以为国尽职?李某虽不才,却愿集合残兵在此坚守,抵御叛军。”
毫无疑问,李峘并没有被李藏用的这番痛切之言打动,他甚至很庆幸有人留下来替他擦屁股,所以赶紧把所有善后事宜全都丢给了李藏用,然后迫不及待地向南跑了。
李藏用集合了前线退下来的残兵,满打满算才七百余人。随后,李藏用又前往苏州招募了二千余人,继而在郁墅(今苏州西北)与叛军张景超部会战,结果战败,只好退守杭州。
邓景山和邢延恩败逃寿州后,一边遣使飞报朝廷,请求援兵,一边派人前往任城(今山东济宁市),向驻守此地的平卢兵马使田神功求救,并郑重许诺:克复淮南之日,金帛、美女任由田神功处置。
一听说有金帛和美女,田神功和他的部众们顿时两眼放光。数日后,肃宗的诏书也送抵任城,命田神功出兵江淮,征讨刘展。田神功随即倾巢南下,于十二月末进驻彭城(今江苏徐州市)。
得知田神功挥师南下的消息,刘展不禁感到了一丝恐惧。
因为田神功跟李峘、邓景山这些酒囊饭袋根本不可同日而语。此人原在安禄山麾下,素称骁勇,安禄山起兵时他不愿反叛,率众归朝,数年间一直在河北抵抗叛军。后来,田神功奉命驻守陈留,因寡不敌众败于史思明,被迫投降。史思明随即命他与南德信等人攻掠江淮,田神功趁机袭杀南德信,再度率部反正。
总之,此人驰骋沙场多年,性情诡谲多变,军事经验极为丰富,其麾下部众也都是百战之兵,绝对是个让人头疼的对手。
刘展不敢大意,立刻亲率八千部众北上,并遴选二千精锐为前锋,渡过淮河,在都梁山(今江苏盱眙县南)迎击田神功。但是,就像刘展自己预料的那样,平卢兵的战斗力确实远在他的宋州兵之上。两军交战后,刘展前锋很快就被击败。刘展为了保存实力,赶紧率众退至天长(今安徽天长市),命五百名精骑在一座桥上殿后。田神功紧追而至,全歼刘展的殿后部队,继而大败刘展主力。刘展全军覆没,仅带一骑渡过长江,仓皇南逃。
田神功随即克复广陵、楚州。
然而,令江淮士民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刘展叛军入城时,城头上只不过变换了一杆大王旗,百姓的生活并未受到多大影响;可当田神功的官军进城后,城中的商人和百姓却遭遇了一场灭顶之灾。
“神功入广陵及楚州,大掠,杀商胡以千数,城中地穿掘略遍。”(卷二二一)所谓“商胡”,就是胡商,亦即在此经商的胡人。没有人知道田神功为什么要杀死数以千计的胡商。唯一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安禄山和史思明都是胡人,而田神功恨他们,所以就屠杀胡人泄愤。至于城中的土地为何会被“穿掘略遍”,也许是因为田神功和他的人把看得见的财富洗劫以后,还不满足,怀疑商人和百姓把更多的财富藏在了地底下,所以才掘地三尺,把广陵和楚州翻了个底朝天。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正月,刘展部将张景超、孙待封数度进逼杭州,却因李藏用的顽强抵拒而始终未能得逞。
正月下旬,田神功兵分四路,大举反攻刘展:命部将杨惠元攻击淮南的王暅;命部将范知新从白沙出发,攻击下蜀;邓景山率部从海陵(今江苏泰州市)渡江,进攻常州;田神功和邢延恩进驻瓜洲,准备渡江南下,直取刘展。
刘展集结步骑一万余人,在蒜山(镇江市西)列阵。二十六日,田神功率众开始渡江,不料当天江面上大风骤起,五艘运兵船被风吹到了金山(镇江市北长江中小岛),刚好暴露在刘展的眼皮底下。刘展立刻发起进攻,把其中两艘的士卒全部砍杀,并凿沉了另外三艘。田神功无法渡江,只好撤回瓜洲。
就在刘展暗自庆幸“天助我也”的时候,范知新已经从白沙渡江,进抵下蜀,忽然截断了刘展的后路,其手法就跟当初刘展对付李峘的时候一模一样。
刘展慌忙回师迎击范知新,但激战多时,始终不能取胜。他的弟弟刘殷劝他东逃入海,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可最后的时刻,刘展却表现出了视死如归的勇气。他说:“若明知大事不成,何必多杀人家的父子?无非一死而已,早晚都是一样的。”
随后,刘展继续率众力战。混战中,刘展被唐将贾隐林一箭射中眼睛,立刻栽落马下。贾隐林冲上去一刀砍下了他的首级。叛军群龙无首,顿时溃散,刘殷等人全部战死。
随后,唐军杨惠元部在淮南击败叛将王暅,王暅带着残部逃到常熟,感觉没有希望,遂投降唐军;叛将张景超原已集结了七千余人,准备再度进攻杭州,听说刘展已死,便把部队交给了部将张法雷,然后只身逃往海上,从此失踪;张法雷随即率众攻击杭州,被李藏用击败,只好投降;与此同时,叛将孙待封也投降了李藏用。
至此,刘展之乱宣告平定。
但是,江淮的祸乱却远远没有终结。
据说平定刘展后,田神功的平卢军又在江淮“大掠十余日”,捞了个钵满盆满。史称“安、史之乱,乱兵不及江、淮,至是,其民始罹荼毒矣!”(卷二二二)
其实,这样的“荼毒”才只是刚刚开始。
自刘展之乱后,江淮地区就再也不是那个安宁和富庶的帝国后院了。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里,尽管它始终是帝国的财赋重镇,但无情的战火将“一视同仁”地在这片土地上熊熊燃烧。换言之,当后来的整个中晚唐历史都充斥着流血、杀戮和死亡的时候,绝对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可以成为“幸运的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