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回头一看,发现一张笑脸面对自己。此人名叫王崇晔,现任殿中省尚衣局尚衣奉御。按说一个五品官员不在今日朝会之列,然尚衣局掌皇帝服御之事,今日安乐公主新婚回拜父母,服御之事不敢有些许差池,王崇晔自平明起就打起精神在这里服侍。
王崇晔轻声道:“早听说阿瞒兄回京,今日方才得见。大典过后,阿瞒兄一定入敝府小酌几盏。”
李隆基见太平公主夫妇舞罢,场面有些忙乱,遂后退两步与王崇晔并排,执其手道:“我在潞州日日忆起你,这次回京早想一聚,奈何被大典绊着身子,得罪得罪。”
王崇晔一笑道:“彼此彼此,公主的事儿忙不完,我们毕竟不能安心相聚。阿瞒兄,愚弟近日又挪了一处新宅子,嗯,明日晚间,我专程去请,我们好好乐一乐。”
王崇晔是李隆基在京城时熟稔的朋友,此人倜傥任侠,轻财纵酒,长安少年皆以与他相识为荣。李隆基善骑射,爱玩毬,且有吟诗弄乐之雅趣,又是皇家亲王,两人稍一接触,顿时成为知音。王崇晔在与李隆基接触的过程中,发现他还惜字如金,不言则矣,如若开口,必能一语中的,颇有三国时曹操之谋略,遂在密友中称其为“阿瞒”。李隆基毕竟少年心性,很乐于接受这个称号。
朝会结束,诸人散去,李隆基回府。午后小憩一会之后,想起张暐提起的宝昌寺僧人普润,遂在行囊中捡出张暐之书,再唤过王毛仲和李宜德随行。三人乘马从隆庆坊出发,蹄声嘚嘚,向城西南的宝昌寺行去。
李隆基到了宝昌寺门前,让两人在门前牵马等候,自己独自入寺。
闻听沙弥传报相王府临淄王来访,宝昌寺住持普润急忙迎出门外。普润五短身材,肌肉紧绷,头大额宽,眼睛精亮,给人以奇异的初步印象。李隆基眼观普润,心想此人去做一名农夫正合适,做僧人就有些勉强了,张暐是何因缘认识了这个宝贝?他正在胡思乱想间,普润来到面前合十为礼道:“阿弥陀佛,临淄王光临敝寺,阖寺生辉。请临淄王入静室奉茶。”
看到普润废话不多,李隆基遂还礼随同入室。
李隆基之前也打听了普润的来历,此人为禅宗七代大弟子普寂的师弟。普寂号称大照禅师,现居洛阳,门下弟子数百。自达摩开创禅宗一脉,到了五祖弘忍时代,其大弟子神秀继承其衣钵在京师等地开堂收徒,香火甚旺,号称禅宗六祖,神秀圆寂后,普寂则成为禅宗第七代代表人物。普润虽为普寂师弟,却不像师兄那样专注佛学,而是喜爱与达官贵人交往,且博通旁门,当朝廷从洛阳迁回长安时,普润毅然离开师兄,独自入长安,成为宝昌寺的住持。
小沙弥奉上香茶,此茶与李隆基日常所饮滋味相去甚远。普润阅罢张暐来书,挥手令小沙弥退出,然后说道:“临淄王到了潞州,那里毕竟荒凉,有了张暐相伴,临淄王倒是可以省去许多寂寥。观临淄王此次回京,大约可以不用再回潞州了。”
李隆基此次回京参加大典,按照规制,待大典结束,至多在京城混过新年,即需要返回治所。李隆基此前并未想过这个问题,现在普润未提卜筮之事,上来就提留京问题,李隆基一时想不通普润缘何以此为话题,因问道:“我现任潞州别驾,朝廷并未改任,按例应该返回。禅师如此说,莫非有了别种因缘?”
普润微微一笑,说道:“如今‘斜封官’云聚朝中,京中又怎么会多了一个别驾闲官?”
李隆基顿时了然于心。所谓的“斜封官”即是韦后、安乐公主及上官婉儿等人绕开正常铨选程序,不管是屠夫酒肆之徒,或是奴婢之流,只要能奉上三十万钱,她们都能找到皇帝李显讨要一纸授官敕书,然后斜封着交给中书省让其执行。由于封官太滥,致使宰相、御史以及拾遗三种官职总量大增,相关官衙里无处可坐,被时人讥为“三无坐处”。
普润说得不错,潞州别驾仅为一个五品官,眼下朝纲紊乱,新任“斜封官”层出不穷,谁会注意一个下州别驾在何方呢?
普润在京城官宦之中薄有名声,缘于此人既懂佛理,又兼旁道。人们或遇事或问前程,往往喜欢找僧道之人讨些主意,普润能够察言观色,且其常在官宦之家穿行,熟谙天下之事及各方势力之究竟,因而问者往往在其模棱两可的话语中摘取向好的部分,后来应中者多,于是普润渐有了神算的名气。普润今日不向李隆基解释卜筮之事,反而怂恿他留京,其想法是这样的:卜蓍三次立起即为祥瑞,若在边鄙小州难有腾挪余地,只有入京城方有一片新天地。
李隆基何等聪明,早明白了普润所言的真正含义,遂笑道:“禅师宝刹果然为好去处,隆基今后在京城闲暇时候为多,恐怕要多来宝刹叨扰,禅师以为如何?”
“临淄王不嫌敝寺简陋,贫僧何其幸也。只是路程较远,临淄王若想探研佛理,不嫌贫僧絮叨,贫僧可入尊府讨一盏茶喝。”
“欢迎欢迎,我家兄弟五人住在一起,正该向禅师讨教。”
普润呷了口茶,缓缓说道:“佛理一途,唯在辨悟,能识其理者人不在多。”
初次见面,李隆基不想把话说得太多,又见普润所言玄机奥妙,正想是这个理儿,反思也是这个理儿,也不易深问,遂起身告辞道:“隆基初次登门,不识贵刹礼数,仅让下人带来一万钱权作布施,容当隆基告辞,然后出门奉上。”
“阿弥陀佛,临淄王如此虔心礼佛,功德无量。”
普润送李隆基走出寺外,就见王毛仲、李宜德二人正在那里冷得直跺脚。李隆基让王毛仲从马上取下制钱送入寺内,然后向普润行礼作别。
三人按辔徐行,满面虬髯的李宜德粗声问道:“殿下,满城有许多大寺院,如此大的一笔钱送给这样一个小寺院,奴才以为毫无必要。”
王毛仲虽为高丽人,日常以练武为要,却比李宜德多了些心机,接口道:“主人行事,那是不会错的。宜德,我们不可扰了主人的心智。”
李宜德不再做声,他们都为李隆基的贴身卫士,然一年来的接触,李宜德已然十分佩服王毛仲的心智,每每行动之时听其指挥,已有主次之分。
王毛仲禀道:“殿下,宜德与我不用侍候主人的时候,最近常入万骑营打熬气力,有时候还和万骑将士比拼武艺,这样可好?”
万骑营属于保卫宫城的北军中一支相对独立的力量,唐太宗李世民时挑选百名健硕者随其身侧,名为“百骑”,则天皇后当政时扩充人数,号为“千骑”,到了李显当皇帝,干脆扩充为“万骑”,成为拱守禁苑的重要兵力。其虽属北军编制,然万骑将领皆由皇帝钦点,其亲密关系甚于普通北军。
李隆基闻言脑中灵光一现,他非常明白万骑的重要性。自己的曾祖父唐太宗能够当上皇帝,无非借助部分北军力量,尤其是玄武门守将的帮助,至于近期的神龙政变和太子重俊政变,都是争取了部分北军力量方能行事,李重俊所以政变失败,就因为他仅争取了部分北军力量而未拉拢万骑将士,结果万骑加入战团解了玄武门之围,以致功败垂成。李隆基此时并未有任何谋反的企图,只是觉得万骑很重要,与之结交并非坏事,因赞道:“很好哇!万骑将士武艺精湛,你们与之交往定能长些能耐。很好!毛仲,万骑将士俸禄无多,他们生性豪迈惯好饮酒,你可从府中支些制钱与之交往,千万不能让他们说我府中之人出手吝啬,以致污了我的名头。”
王毛仲早知主人有轻财重友的特点,也知道主人为王有相应食邑,最近张暐又馈赠不少,替主人花一点儿钱实在不算什么,遂满口答应。
且说安乐公主的大婚耸动京城,让全城人知道安乐公主是当今皇帝与皇后最宠爱的女儿,找她办事实属捷径。于是,请托之人络绎不绝拥往金城坊,公主府里的寻常仆役及婢女身价大增,请托之人往往需要通过他们求官,他们也可以从中得些好处。
这日安乐公主拿起拟好的诏书进宫,直奔武德殿侧房,李显朝会之后往往在这里处理公文。安乐公主入内的时候,就见母亲韦后和上官昭容正与父皇说话。
婉儿禀道:“陛下,那赵履温果然办事干练,已然将诗会之所收拾妥当,妾近些日子欲出宫入内布置,特来禀告陛下。”
“好哇,如此又多了一个取乐的所在,你但去无妨。”李显眉开眼笑道。
“妾以为,诗会时须有文学超卓之士加入方显诗会之著,如此须选天下诗文大家入京,其中一些贬谪之人须陛下恩准。”
“你看着办吧,朕照准。”
韦皇后接过话头:“婉儿,此等小事何须劳烦圣上?我早已知会吏部,你所选才俊他们不得拦阻,按章奉调即可。”
“对,对,还是皇后想得周到。”李显闻言附和道。
当初韦氏初嫁李显,两人伉俪情深,李显将满腔的爱意倾注在这个可人儿身上。韦氏美貌无比,又有见识,让李显佩服得五体投地,心间油然生出“人家见识与眼光皆高于我,又对我死心塌地,应该对其唯命是从”的决心,所以初为皇帝时不顾强悍的母亲在侧,决意升岳父为宰相职,甚至说出让天下给自己的岳父的气话,结果被赶下皇位。后来被贬的日子里,李显心理已近崩溃,还是韦氏成了他心中寄托的支柱,于是才能坚持到二度为帝,所以现在一见韦氏,就敬重有加。
韦氏正是在李显敬爱心理的滋润下,渐渐形成了凌驾于夫皇之上的权威,甚至有了对李显的蔑视。
韦氏不再继续此话题,直视李显道:“陛下,妾以为朝中的一些职事需动一动了。”
“现在挺好的,何必再调?”李显迷茫地问道。
“有句话叫推陈出新,那韦安石垂垂老矣,其为中书令,将政事堂搞得暮气沉沉,中书令一职亟需换人。”韦后言不由衷,她对韦安石不感兴趣,缘于韦安石曾任相王府长史,其与相王李旦渊源颇深。太子重俊叛乱后,韦后对相王和太平公主颇为警惕,近日更有身边之人撺掇她更换韦安石,遂有此念。
李显踌躇道:“母后在日,对韦公甚为倚重,韦公处事谨慎。他若不为中书令,再授何职呢?”
韦后斩钉截铁道:“韦公处事谨慎,又用心精细,改授户部尚书最好。”
中书令为二品官员,户部尚书则降为三品,韦安石无过而降,确实有点突兀。然此时什么稀罕事儿都能发生,这种改授亦属正常。婉儿明白韦后的心思,知道其中利害,不敢插言一声,心中却替韦安石惋惜。
“皇后这样说,婉儿,你就拟诏吧。”李显确实没有什么主意,皇后怎么说,他就怎么办。
然韦安石不任中书令,谁来接替呢?韦后心中早已计较,转向婉儿道:“如此,你就拟诏吧。韦安石改授户部尚书,宗楚客迁中书令,太府卿纪处讷兼知同中书令门下三品。”
婉儿悄悄看了一眼李显,见他在座上眯着眼毫无反应,急忙向韦后展颜一笑,答道:“妾明白,即刻拟诏。”她明白,韦后此次授任的目的,就是加重自己在朝中的话语权,而宗楚客与纪处讷二人向来唯皇后命是听,自当擢升。
安乐公主本来待在一边,看见婉儿入后室拟诏,遂小跑至李显身后,用双手蒙着李显双眼,嘴里嚷道:“父皇,父皇,别睡了,别睡了。”
李显扒开安乐公主的双手,笑道:“又来闹了,你现在有了新居,不好好在家待着,怎么动辄跑入宫中?”
安乐公主嘟起嘴儿,说道:“母后,女儿刚刚嫁了出去,父皇就嫌弃了。如此,我以后就不敢进宫了。”
李显伸手将安乐公主从身后拉到面前,说道:“胡说,怎么有人敢嫌弃裹儿呢?”
韦后目视自己明艳的女儿,眼见其新婚之后气色不错,笑道:“女生外向,你父皇说得不错,你动辄入宫,无非办些请托之事,少见你专程问安时候。”
安乐公主嘟起嘴道:“哼,你们都办些军国大事,裹儿无非顺手办一些芝麻小事,不会招你们生厌吧。”
夫妻二人对这个小女儿又爱又怜,对其所求之事不会有任何拦阻。
安乐公主忽然转嗔作喜,转对李显道:“父皇,这里有一纸敕书,请予签署。”说完,从袖中拿出在家中拟好的敕书,铺在几案上让李显签署。
李显见安乐公主依然是此前的老姿势,即用手捂着敕书的上端,那里是被敕封官员的名字,仅留下下端的空白处让签署,遂笑道:“你要授任的是何方人士?总不成让我当一个糊涂皇帝,连名儿都不让一见。”
安乐公主口中连声道:“糊涂就糊涂了,裹儿又不糊涂,父皇尽管放心。快签快签。”
李显见状不再坚持,遂拈起毫笔,一笑而就。
安乐公主满意地将敕书卷起,收入袖中。此后她派人将敕书送入相关衙署,上面所书的人名克日即成为朝中冠冕官儿。
韦后见此情状,脸色一寒,训斥安乐公主道:“裹儿,你新婚后事儿明显多了起来,这里面是否有延秀的功劳?哼,经你手封的官儿何止数百,如此下去让别人如何说话?”安乐公主不以为然,辩道:“哼,别人如何说话?那上官昭容、沛国夫人、尚官柴氏、贺娄氏、第五英儿、陇西夫人又封得少了?最近,太平姑姑也封了不少人吧,别以为裹儿不知道。母后,你若入裹儿书案上一观,那里求官之书堆积甚厚,裹儿也仅是从中优选超卓之人来向父皇请求。”安乐公主提到的数人,皆是当今与韦后相厚的贵妇人,沛国夫人郑氏系上官昭容的母亲,尚官柴氏、贺娄氏、陇西夫人赵氏皆为韦后的亲随,第五英儿是韦后倚为心腹的女巫,她们皆通过韦后来安插自己受托的“斜封官”。
女儿如此一针见血,韦后也不好再说什么。毕竟,授官多少就意味着得财多少,那些人都是外人,还是女儿挣钱多最为称心。
安乐公主办完自己的事儿,作势要走,忽然又想起一事,便回过头来,娇声道:“父皇,那件事儿您想得如何?”
“什么事儿?”
“昆明池呀。女儿现在虽有新宅,院中毕竟假山假水,如何比得上昆明池的风光?父皇,您就再开恩一回,把昆明池赏给女儿当做私家园林。”
一向对女儿百依百顺的李显,这次终于拂逆了女儿心意一回,其决然道:“不行!我想过了,昆明池既为京城人游赏之地,朝廷还要在那里训练水军,还有许多百姓在那里以渔猎为生,若归了私家,那怎么可以?”
安乐公主顿时委屈,眼圈有点红,嚷道:“父皇,您不疼女儿,如此小事算什么,还是您不疼女儿……”
还是韦后打破僵局,她上前轻抚女儿之肩,柔声道:“裹儿,你不可为难圣上,昆明池也就罢了,你可以另选新池嘛。”
安乐公主破涕为喜,说道:“母后之意,女儿可以造一个如昆明池一样的池子?父皇,您答应不答应?”
李显点头道:“可以呀,你另造新池那是无妨的。赵履温办事干练,你让他去办定能称心。”
“那好,我就耐着性子另造新池吧。父皇,造池所需之钱女儿拿不出来,您就别为难女儿,让赵履温从国库去拿吧。”
“这是自然。”
安乐公主顿时变得欢天喜地。
韦安石看到自己被改授为户部尚书,心中并未有愤懑之情,反而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他朝会后回到府中,家人已然知道他改任的消息,并不询问,任他独自在堂中美美地抿了数盏茶,然后绕着庭间花木漫步。
韦安石边漫步边摇头:“同样是皇后,同样独揽大权,这个女人比她的婆婆差远了。”韦安石所念叨的女人,即是当今皇后韦氏。
韦安石自久视元年开始入京为官,颇受女皇倚重,先后出任文昌右丞、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天官尚书、秋官尚书等职,目睹了女皇朝及李显为帝期间的朝中风云。他知道,不管人事如何变化,朝中始终有一批类似自己一样忠谨之士在那里维持大局。远的如狄仁杰、娄师德、王及善、唐休璟等人为相,近的如姚崇、宋璟、张柬之以及自己。韦皇后此次改任彻底打破了这种格局,眼下朝中宰相职仅剩下韦氏亲信把持,自己被改任为户部尚书,姚崇、宋璟被外任为刺史,其他一些忠谨之人如张说、魏知古二人母丧丁忧在家,郭元振任安西大都护,远在西域。
举目朝中,皆是一班趋炎附势之人,韦安石与他们实在没有共同语言,再加上一个糊涂皇帝和一个强悍又无能的皇后,韦安石觉得不为宰辅,实为幸运之事。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韦安石思之此处,忽然随口吟出了两句诗。想起此诗的出处,韦安石脸含微笑,叹道:“怪了,看来德才难以兼备,如此德薄之人竟然能有如此妙句!”
韦安石所吟之诗,乃沈铨期流放岭南所作。因诗句甚美,竟然辗转流入京中传诵。沈铨期与宋之问诗文齐名,号称“沈宋”。二人诗才甚好,可惜人品实在太差,二人皆媚附张氏兄弟以求升迁,宋之问更是以进身为女皇男宠而努力,张氏兄弟被诛后,二人皆因民愤极大被流放边鄙之地。
韦安石想到此处,又怀念起远在南方的姚崇、宋璟,叹道:“如此不趋炎附势之人,愈来愈少了。”
这时,门房跑来报道:“主人,侍中萧大人来府。”
闻听萧至忠来访,韦安石急忙说道:“快请。”边说边迎向前去。其刚至二门,就见萧至忠已踏入门内,爽朗笑道:“韦公,至忠唐突来拜,勿怪勿怪呀。”
韦安石看到萧至忠身后有二名仆人手捧锦盒,不明其来意,心中顿生疑窦,上前执起萧至忠之手,口内寒暄数句,便相携着步入堂中。
二人分宾主坐定,婢女奉上茶来。萧至忠让仆人把锦盒放在几案上,挥手令其退下,然后说道:“韦公,至忠受人所托,请移步一观。”
两只锦盒内,一只装满了制钱,另一只装有首饰、潞绸等物,韦安石观罢瞪大了眼睛,问道:“萧侍中,此为何意?”
萧至忠脸含神秘之色,示意韦安石轻声说话,然后轻声道:“有人知道韦大人此次授任,心情定然不好,又知韦大人向来清廉,家中人口又多,特来馈赠一些财物以补家用。”
“此人是谁?”
萧至忠将口挪至韦安石耳边,轻轻吐出四个字:“太平公主。”
韦安石双眼直直瞪着萧至忠,心想:“此人什么时候又投靠了太平公主?”
萧至忠现任门下省侍中,此前韦安石任中书省中书令时,两人配合十分默契。萧至忠一生谨慎为官,尤其在李显猜疑相王与太平公主之时,萧至忠仗义进言获得好名声,韦安石对其比较看重。只是有一件事让韦安石很不舒服,韦皇后有一弟韦洵早死,恰好萧至忠有一女早夭,萧至忠为了向韦皇后靠拢,主动找韦皇后将其女嫁给其亡弟,结一冥婚,韦皇后想起早死的弟弟在阴间实在寂寥,现在为其娶妇,当然满口答应。此次韦皇后安插自己亲信之人为宰辅,不惜拿掉朝野素服的韦安石等人,独留下萧至忠不动,人们私下里议论,看来萧至忠也被韦后视为亲信之人了。
现在萧至忠来当太平公主的使者,那么他与太平公主的关系自然也非同一般。韦安石作为朝中老臣,虽不参与朋党之事,然对朝中各方势力的动态了之甚详。他知道,韦皇后与太平公主说什么也不会有共同的利益,当初女皇得势后,大肆打击李氏宗族,重用武姓之人,如今的韦皇后俨然以自己的婆婆为楷模,其在朝中安插亲信,极力擢拔韦姓之人,那么太平公主及其亲近之人肯定会列入另册。萧至忠现在既附韦皇后之势,又暗地里和太平公主打得火热,韦安石认为他这样做如同火中取栗,弄不好会引火烧身。
韦安石沉吟片刻,说道:“萧侍中,请代我向公主致意,感谢她如此盛意,这些礼物请退回,我有国家俸禄,家用也足够。所谓无功不受禄,如此财物断不能受!”
萧至忠道:“公主也知韦公清明,其谆谆告我,说韦公一生勤谨,国家给了她许多食邑财帛藏之无用,就此代国家向韦公致谢。”女皇在日,给予太平公主逾制食邑,李显即位,加封其为镇国太平公主,封赏许多,加之太平公主又善敛财,其家中财物溢库满盈,实为当时首富之人。
韦安石决然道:“公主虽是皇亲,岂能代表国家?萧侍中,我们共事多年,你知道我的脾气,此话不用再说,请将此物退回公主那里。你若不方便,我可派下人奉入公主府中。”
萧至忠讪讪地将锦盒合上,叹道:“唉,韦公,我不再多说了,此物原封送回。韦公,眼下堪称乱世,你若一味僵硬呆板,终究会吃亏的。公主非仅仅馈赠你一人,其他人皆欣然受之,独你不受,由此就拂了公主的美意。”
韦安石现在从萧至忠的嘴里,得知太平公主近来以财物大量馈赠朝臣,显然是为了培植自己的势力,则太平公主其志不小。武三思死后,武家势力皆附韦皇后与安乐公主,韦皇后又大肆提拔自己亲近之人,其势力可谓权倾朝野。太平公主暗暗这样做,其目标是显而易见的。韦安石虽想到这些,但毕竟为宦多年,深知不可伸手打笑脸人之理,何况人家还巴巴地送来礼物,再冷语相向肯定不妥,遂笑颜道:“萧侍中,请转告公主,安石深谢其美意。礼物嘛,安石断不敢收,然今后公主但有所命,只要不违了朝廷规矩,安石定能为之奔走。”
萧至忠闻听此言,觉得韦安石平素讷言耿直,能有如此态度,也算不易,觉得可以对太平公主有所交代了,遂笑容上脸。
是时,太平公主正为一件小事生着闲气。原来,某一日太平公主带领随从出长安到郊外游玩,其信步走到京城之西。此时风寒天冷,万木凋零,实在没有什么好风景可观,太平公主也不爱狩猎之道,遂步入近旁的积云寺游历。其在寺中上香叩拜,步出大殿发现西南角有一具水碾,她看到此水碾系用青石造就,此青石质地上乘,其表面光滑泛着绿光,遂萌生爱意,也不与僧人商量,喝令从人将此碾卸下运回府中。
一具青石水碾价值几何?既然是大名鼎鼎的镇国太平公主想要,拿去就是。谁料积云寺僧人为一帮死脑筋之人,他们待太平公主走后,心有不甘,遂写下一张状子,将太平公主告至雍州府,意欲打官司讨回水碾。
此处虽为京郊,毕竟属于雍州地面,雍州司户李元纮接到状子,觉得这是一件很普通的案子。他不假思索,觉得水碾系积云寺庙产,太平公主不该强夺,遂判太平公主归还水碾。
太平公主得知李元纮将水碾判回给僧人,顿时凤颜大怒,接连派人找雍州刺史窦怀贞问罪,大有不得水碾不罢休之势。
窦怀贞小心翼翼地候在公主府门房,他在此等候,已近两个时辰。
太平公主明显想晾着这个三品官员,窦怀贞前两次来府,太平公主怒气冲冲拒见,今日放下话儿,让他在那里等候传见。
窦怀贞身为雍州刺史,深知这是一个很不好干的活儿。长安为京城,属于雍州的地面,则京城人士的纠纷例由雍州府处理。可是京城里的达官贵人太多,一件小小的案子,其事主背后不知有何方强大的势力,处置不好就会引火烧身。如这个水碾案件,按道理水碾为僧人物件,若别人强夺,判令归还就是,可是这个“别人”却是大名鼎鼎的太平公主,如此就不简单了。
作为京城管事的最高官员,窦怀贞这些年经历了冰火两重天。其初到任时,完全秉持公事公办的态度,几场事下来,各方都不高兴,朝中御史接连上奏状弹劾窦怀贞,认为他为官幼稚不该为官,幸运碰上神龙政变等几件大事耽搁,窦怀贞方才被动过关。
某一日,窦怀贞幼时的密友来京,其深知窦怀贞的尴尬处境,遂决定给窦怀贞上一课。
密友云:“我欲言七事,你愿答否?”
“愿答、愿答。”
“其一,圣贤道理,你愿持否?”
“愿持,我修身养性,穷究其理,以合圣贤所言。”
“其二,圣人言‘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你言行如一吗?”
“当然,欲效君子嘛。”
“其三,圣人曰‘巧言令色,鲜矣仁’,你以为如何?”
“人若献媚,何为其人?”
“其四,人们千里为官,其目的为何?”
“达则兼济天下嘛。”
“其五,你为刺史,如何为政?”
“忠于国君,秉承国君制度,小心谨慎。”
“其六,国家制度不可有丝毫偏差吗?”
“当然。”
“其七,你渴望升职吗?当以何法为之?”
“我为进士,当然想积功而升。前面说过,只要谨慎为之,当积有薄功,何愁不能升职?我为政多年享有好名声,狄阁老当初曾向则天皇后推荐我入阁,你莫非不知吗?”
密友闻言,顿时哈哈大笑,既而说道:“我的好刺史呀,难为你混到今日地位。我就奇怪了,你如此行事,竟然未被充军流放,祝贺你呀。”
窦怀贞茫然不解,问道:“我们当初同室读书,多听圣贤道理,我这样做,难道错了不成?”
密友正色道:“不错。你大错特错!武皇在日,尚且礼遇书生,对有才具之人奖掖擢拔。当今圣上即位后,朝中风气已然大变,你难道没有体察吗?”
窦怀贞点点头。
“以上所言七事,你应该从另处想,方为至道。否则,下次不知道到什么地方见你了。”密友恳切地说,“你愿意听吗?”
窦怀贞再点点头。
“其一,圣贤道理是圣人说的话,当由国子监那些博士来探究。我们当初读书,无非为博出身,如今入仕为官,当把那些道理抛到脑后,官场之学与之大相径庭。
“其二,言行如一,那是圣人的呓语,说明言行不一的人太多,谁若按圣人所言定是傻子。你要在不同场合,把假话当成真话来说,如此方为官场之中的敲门砖。
“其三,溜须拍马,向为书生不齿,然官场之中能擢拔你之人非百姓,实为圣上及权势之人。你若如圣贤所教依理硬抗,则官路塞绝。记住,凡是对自己有利即为至理,如此,则上善之人所言皆为至理。
“其四,人们千里为官,非为兼济天下,实为取得地位及财货。你要多读《史记》、《汉书》,当能明白这个道理。大家一同为官,若有财货不可一人独享,你的恩师擢拔你,他想得到永久的尊敬以及此后的方便;你的下属尊敬你,那是他们渴望得到你的擢拔;你的同僚与你交往,他们想互相方便以互通有无。记住,这些人所求万不可拒绝,否则就堵死了一通路。
“其五,你想依靠自己的清名和所能来为政吗?错了,此为其次。首要者要学会如何与人沟通,方为做官的关键。你应该见到此类人,他们文不能文,武不能武,然依然居于高位,是何缘故呢?缘于他们能够左右逢源,能得上善之人欢喜,因而为政能力低劣,一样能到高位。
“其六,国家制度不能有偏差吗?错了,当然可以。这些律法都是对付百姓的,你若谨慎遵守,即为百姓。
“其七,积功而升?那是书生中了圣人流毒之后的幻想。狄阁老荐你不假,然时过境迁,你若一味抱残守缺,岂不是胶柱鼓瑟吗?”
密友的一番话,说得窦怀贞目瞪口呆。他说的这些道理,窦怀贞此前并非不明白,实因为自己不齿于此。抛却圣贤道理,就是要有奶便是娘,然后使出溜须拍马及说假话等十八般武艺取媚上人,以达到自己升职和获取财货的目的。
如此,人就变得如畜生般,因为偏离了圣贤道理,人将不堪啊!窦怀贞知道,若想成为密友所言之人,自己第一步就是要抛掉多年来形成的套路,与过去决绝;第二步就是忘掉圣贤道理,做一个自己以前不齿的人。
要想完成这两步,最重要的是练就一副厚脸皮,只管埋头去做,不管别人如何说。密友走后,窦怀贞独自想了数日,到了来日黄昏,他终于豁然开朗,暗暗下定了决心:对,就应该这样走!
此次太平公主问罪,窦怀贞殷勤侍候,明显按密友所教践行。
窦怀贞正在门房里胡思乱想的时候,就听门外传来一声呼喊:“请窦大人移步府内。”
太平公主坐在中堂之上首,看见窦怀贞疾步趋入,脸色阴沉并不言语。
窦怀贞入堂后站定,面向太平公主拜道:“下官窦怀贞,特来拜会镇国公主,下官有事要禀。”
太平公主“哼”了一声,冷冰冰道:“窦大人,我在郊外取了一具水碾,你们雍州府不依不饶,莫非要欺负我到底吗?”
看到太平公主发火,窦怀贞急忙趋前再叩拜道:“下官不敢,下官来此专为解释此事。下官该死,不该扰了公主天威。”
“罢了,你为三品官员,不要逾越朝廷礼制,起来吧。我一个弱女子,何谈天威?事儿传出去,言官定说我不知规矩。左右,还不为窦大人看座呀?”
窦怀贞在仆役的搀扶下,方才战战兢兢地坐在座上。
“那件事怎么样了?”
窦怀贞急急忙忙又复立起,拱手言道:“禀公主,那李元纮太过无理。下官多次令他改判,然此人置若罔闻。前日,他将判纸送来,上面仅多了八个字。”
“什么字?”
窦怀贞期期艾艾不敢说,双手捧着判书趋前数步,将之交给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接过一看,只见判纸上方写着八个浓黑之字:“南山可移,此判无动。”太平公主读完顿时无名火起,挥手将判纸掷于地上,喝道:“你巴巴地来府数次,莫非就是想让我看这八个字不成?窦怀贞,看来雍州府要和我作对到底了。一个芝麻小吏,现在再加上你这位三品大员,你们一唱一和,想要气死我呀?”
窦怀贞“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叩首道:“下官不敢,公主,就是有人再借给下官一个胆子,下官说什么也不敢忤逆公主啊。”
太平公主余怒未息:“你没胆子?那李元纮无非是一个司户小吏,你为他的主官,他若没有你撑腰,焉能如此无礼?哼,你们唱了一出好戏呀!”
“公主冤枉下官了。下官看到判词,也是七窍生烟,正要下令让那李元纮回家。谁知这厮写完判词之后,已然扬长而去,还留下话儿,说不待上官来免,自己先把自个儿免了。公主,看来这厮实为一榆木脑袋,受人指使不太可能。”
太平公主闻言沉吟道:“唔,看来此人是一个认理不认人的主儿。也罢,你起来吧。”其停顿片刻又复问道,“窦大人,你准备如何处理此事呀?”
窦怀贞再拜道:“禀公主,下官想好了。那李元纮已然离衙而去,下官另嘱他人再写判词,说什么也要让公主得了这水碾。判词已然写好,请公主过目。”
太平公主读罢判词,看到水碾果然判给了自己,眼珠一转,脸上有了笑意,又问道:“窦大人如此判,不怕那积云寺僧人再复聒噪吗?”
“不妨。下官已然知会积云寺僧人,由本府置钱为其再造水碾,他们也愿息事宁人。”
“如此甚好。看来还是窦大人处事干练,不愧为能臣。上次安乐公主大婚,你为礼会使,将婚礼办得妥妥帖帖,圣上皇后很满意,多次夸奖你会办事呢。左右,赶快为窦大人看茶。”
窦怀贞的一颗心方才踏踏实实跌入肚中,其用手轻抚额头上的虚汗,心道只要太平公主满意,自己就除去了一桩心事。
太平公主又问道:“那个司户李元纮到底是何来历?其背后果然没有别人指使吗?”太平公主当初移走水碾时,确实没有太多心思,不料僧人较真告状,李元纮又秉公处置,她当时顿生警惕,心想事情背后可能有其他文章。现在看来,事情还算简单,不过她终归不放心,方有此问。
“禀公主,李元纮当初在雍州小有名气,其耿直公正,颇有民望,下官到任后觉得此人不错,因而擢拔为司户。下官知道此人平素交往,担保他不会受人指使。”窦怀贞当初任雍州刺史时,很想有所作为,因依自身标准选才任能,李元纮即为其当时授任的小吏之一。不料窦怀贞今日心思已变,可见世事变幻,人所难料。
“嗯,李元纮回家最好。此等榆木之人,不知变通,不懂转圜,其再任司户乃至升迁,不知道又会惹出什么大乱子!好呀,他这一走,与人方便,也保护了自己。窦大人,此人若升至你现在的位置,又处京城,旬日间定会得罪诸路神仙,弄不好会尸骨无存,你认为如何?”
“公主所言极是,此类人不善为官,其归家后弄田养殖,了其残生,最为妥帖。唉,想想也是,上天怎能降生此类人种,他们到人群之中只会碍手碍脚,与人添乱。”窦怀贞自从悟得官场门道,已然脱胎换骨,将早年信奉的圣贤言语抛到九霄云外,现在已视李元纮等人为异类。
“好哇,还是窦大人有趣。窦大人,此事多劳你费心费力,你今后但凡有空,请入府内为客。听说你的夫人新逝,所遗儿女有人看顾吗?”
“家里甚好,不劳公主费心。”数月前,窦怀贞夫人因病而逝,太平公主近日方得其消息。
“嗯,内宅无人主事,终为不美。我此后为你留心,争取及早为你访得一位新夫人。左右,去后堂中取出一些小玩艺儿及糕饼,带给窦大人的儿女。”
窦怀贞急忙起身谢道:“谢公主赏。”窦怀贞久居京城,消息还算灵通,知道太平公主近来出手大方,所赏物品价值不菲。因想自己顺手替太平公主办了一件小事,顿时与太平公主拉近了距离,由此结交上这样一位大人物,心里不免得意。
其实,太平公主以水碾之事大动干戈,只不过是想把事儿弄得沸沸扬扬,由此除去韦皇后等人的猜疑。事儿很明显,韦皇后竭力整合韦氏与武氏的势力,其所忌为李唐势力。李唐势力的代表人物为安国相王和太平公主,那个安国相王日日躲在府中吟诗弄乐,基本上不问世事,唯有忌惮太平公主一人而已。现在太平公主竟然为水碾一事如此倾注心力,则其心无旁骛,那是不足为虑的。
看到窦怀贞的背影消失在大门之外,太平公主的嘴角漾出了微笑。她也没有想到,自己本来无心为之的一件小事,竟然收到如此奇功,确实心甚慰之。
过了数日,这件事情传遍京城。人们纷纷痛斥太平公主的霸道与窦怀贞的无耻,对李元纮寄予了满怀的同情。李元纮的八字判词“南山可移,此判无动”竟然成为佳话,渐渐地,这八字判词又演化成为“执法如山”的成语,成为乱世中人们心间的强烈希冀。
太平公主认为此事已达到满意的效果,遂决定次日找皇帝李显,她还有第二件事要去办。
次日起床洗漱之时,方知一夜瑞雪,将房屋、街道、树干皆蒙上一层洁白。太平公主踏出门外,就见院内已积有半尺厚的雪层,天上还在飘着鹅毛大雪,心道这雪下得真大,今日若去见皇兄,最好寻一只精致的手炉作为小礼物。
她返回房内,婢女已从后面库房内寻来两只手炉。此为铜镀银镏金雕龙暖手炉,银色的支框分出六个独立的空间,上面各用纯金镶出一条活灵活现的金龙。太平公主看后很满意,说道:“好,就是它了。”
这日非朝会之日,太平公主知道慵懒的哥哥惯好晚起,又是下雪天,恐怕又要更晚一些。太平公主想得不错,李显这日果然近午时方才起来,再慢腾腾洗漱一番,恰是太平公主进宫的时候。太平公主一入殿,看到李显睡眼惺忪,遂笑道:“我的好皇兄啊,皇嫂不在,你的日子怎可过得如此懒散?”
其话音刚落,就听殿门处有人说道:“谁说我不在呀?”自是韦皇后接踵而至。
李显“嘿嘿”一笑并不言声。太平公主作为则天皇后的唯一女儿,又是幺女,极得则天皇后的钟爱,四个亲哥哥也对这个小妹妹怜爱有加。
太平公主转对韦皇后道:“皇后来了呀,你该多劝劝皇兄。现在我们年岁渐长,最该爱惜身子,皇兄如此颠倒日夜,对身子极为有害。”
“哼,你这位皇兄,现在早不听劝了。其饮食无节,御女无度,我名为皇后,焉敢多嘴?”韦皇后口里虽这样说,其实她平日里压根不管,她自己的事儿,已经很忙乱了。
太平公主不愿继续此话题,拿出带来的两只手炉道:“今年比较寒冷,妹子寻来高手匠人做成一对小手炉,眼下雪急风寒,正是皇兄皇嫂用得着的时候。此物还算精致,请予笑纳。”
韦皇后接过一只细细观看,赞道:“难为妹妹的一片心意了,果然不错,人言妹妹府中多宝贝,如此寻常物件堪为精致,看来所言不假。”
太平公主听出了韦皇后话中的弦外之音,微微一笑不做辩解。
李显忽然想起了太平公主强夺僧人水碾的事儿,说道:“对呀,你府中财物甚多,缘何夺人水碾?还被僧人告到官府里,弄得沸沸扬扬。你是金枝玉叶,奈何不顾自己颜面?又是我的亲妹子,如此输了官司,连我的面上都不好看。”
韦皇后也笑道:“不错,妹子这件事儿办得确实不够周全。”
太平公主道:“你们是我的皇兄皇嫂,妹子受人欺负,你们该来替妹子撑腰,不该来数落妹子。哼,我不过看那水碾顺眼,因而拿回去使用,又成了什么大事了?”说到这里,太平公主忽然眼圈一红,抽泣道,“皇兄皇嫂,现在外人欺负我,家里的小辈也不把我放在眼里,你们要替我做主啊。”
李显急忙道:“别哭,别哭,有什么事儿好好说。”
“家里小辈谁欺负你了?”韦皇后问道。
“还会有谁,即是你们的宝贝女儿裹儿呀。”
“她能怎么样?”李显问道。
太平公主擦了把眼泪,说道:“皇兄,近日裹儿是否找您为人谋官,一个王姓之人被您授任为左拾遗?”
李显“嗯、嗯”两声,伸手挠了一下脑袋,吞吞吐吐道:“许是有吧。”
韦皇后在一旁心中暗笑,裹儿每次来请署官,皆用手掩住被授任人名,李显如何能知所授何人?
太平公主愤愤说道:“这王姓之人确实惫懒无比,他来托妹子请求左拾遗之职,我一直未向皇兄提起。不料此人又走了裹儿的门路,那日他扬扬得意到我府中,说已然被授左拾遗,要把当初送我的钱再要回去。你们说,裹儿这不是气我么?”
李显打圆场道:“此事与裹儿无涉,她焉知王姓之人也托了妹子你呢?这王姓之人实在可气,钱不能退回给他,还要好好骂他一顿。”
韦皇后道:“对,钱不能退回去。不过,我说妹子呀,你不比我们。当初母后对我们一家非常苛责,赶至蛮荒之地受苦受穷,哪儿像你呀,母后给你食邑甚多,赏赐甚厚,如今的家底儿盆满钵溢,不该看重些许小钱。”
太平公主哭穷道:“皇嫂有所不知呀,妹子现在名声在外,其实难副啊。不错,妹子的食邑比一般公主多了一些,然府中下人多开销也大,若不弄些外快,很快就会入不敷出。”
李显喃喃说道:“妹子的食邑不少呀,母后在日,你的食邑已达三千户,我即位后,又加至五千户,又为你开府置官属,其府属皆有俸禄,你实同亲王啊,比裹儿她们多得多。”
太平公主不愿继续纠缠此话题,说道:“也罢,那王姓之人的事儿就不说了。妹子还有一事想请托皇兄。”
“什么事儿?”
“中书舍人卢藏用想升职,皇兄皇嫂,不瞒你们说,此人也给妹子送了点礼物,皇兄这次说什么也不能让妹子的面子落在地上。”
“卢藏用想升何职?”
“卢藏用看到尚书省的右丞位置空缺,因想填此位置。”
李显知道中书舍人为五品官员,尚书右丞为四品官员。心想,太平公主求职仅求升一级,看来胃口不大,有心答应,遂用目光探询韦皇后的意思。
韦皇后问道:“这个卢藏用就是那个隐居终南之人了?”
卢藏用年少时走科举道路,然屡考不中,最后选择隐居终南山,在那里搞些辟谷、练气之术,偶尔写些《芳草赋》等文章,渐渐引起朝廷的注意被征为官。时人讥此入官方式为“终南捷径”。
“不错,就是此人。”太平公主答道。
“哈哈,此人善于独辟蹊径,先走‘终南捷径’,再走妹子门路,实在有趣得很呀。”韦皇后想想有趣,“扑哧”一声笑出声来。
李显看到韦皇后如此神情,知道妻子并不反对此人任尚书右丞,遂说道:“也罢,我午后即让人草诏,妹子尽可放心而去。”
太平公主走后,韦皇后摇摇头,笑对李显道:“你这个妹子已然变成一个铜钿脑瓜子了,府中钱货充盈,犹不放过任何小钱进账。如此下去,她与农夫之妻有何区别?”
李显还算比较憨厚,说道:“一样都是至亲,你与裹儿办十件事儿,也总该让妹子成一件嘛,否则如何有面子?”
韦皇后忽然想起一事,说道:“对,我们还要办一件事儿。我那乳母王氏,已近七旬,她这些年跟随我们,也吃了不少苦。”
“是呀,她家中已然无人,一个人孤苦伶仃,我们好好待她吧。”
“她孤身一人,就是锦衣玉食供奉她,终究难耐寂寞。我这几日一直在想,应该给她找个伴儿,这样最为妥当。”
李显一听,顿时大笑,说道:“她已近七旬,如何找伴儿?总不成再给她寻来一老翁,两人到底谁照顾谁呢?”
韦后道:“你这人死脑子,为何不能替她寻来一个壮年官宦之人呢?你娘在日,便寻年轻小哥,她怎么不去寻一老翁呢?”
“罢了,罢了,你又扯到什么地方了?也罢,就按你说的办。有合适人选吗?”
“我若有合适人选,还用向你讨主意吗?你好好想想,哪个人比较合适?”
李显寻思了一会儿,忽然击掌道:“好,就是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