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太子非亲生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余耀华 本章:十一 太子非亲生

    1、生死两皇后

    皇祐六年(1054年),年仅三十一岁的张贵妃突然暴病身亡。张贵妃是赵祯除了母亲之外最爱的女人,本来,张氏是有机会做皇后的,由于刘太后的干预并自作主张,立了郭氏为皇后,以张氏为才人。

    郭皇后被废后,赵祯让宋绶草拟选后诏书,其中有“当求德门,以正内治”的话,意思是从有教养的家庭中选取皇后。刘太后虽然已经不在世,赵祯也已经亲政,但在选后问题上还是未能如愿。当时,左右领来一个陈姓女子进宫,颇得赵祯欢心。陈氏是寿州一个茶商之女,父亲靠捐纳谋得一个小官,不具高贵门第的条件,在大臣们的极力反对下,赵祯不得不另选皇后,勉强将宋初名将曹彬的孙女立选为皇后。

    由于在选后上的不满意,赵祯心中一直装着张美人,尽管张美人的贵妃之位是靠宫变时所谓的护驾有功而升上去的,但张美人在赵祯心目中的地位,比郭氏、曹氏这两任皇后都重要。

    张贵妃死了,赵祯痛不欲生,在左右宦官的支持下,他决定以皇后之礼为张贵妃发丧,这个一生做梦都想当皇后的女人,终于在她死后穿上皇后的殓服,享受到宗室、大臣们的参拜告奠。由于担心朝野反对,赵祯干脆在治丧的第四天宣布追张贵妃为皇后,赐谥温成。这就是旷古未闻的一生一死两皇后的逾礼之事。虽然言官们上表极力反对,但赵祯置若罔闻,根本不予理睬。赵祯总算是做了一回真男人,不过,不是为了国事,而是为了他心爱的女人。为了这个心爱的女人,赵祯下令停朝七天,京城禁止娱乐活动一个月。

    知制诰王洙见赵祯对温成皇后的丧事如此重视,便动起了脑子,想借这个机会向赵祯献殷勤,以谋加官晋爵。他与内使石全斌相配合,怂恿赵祯命宰相护丧、孙沔读册。

    赵祯正想为温成皇后办一个风风光光的丧礼,王洙、石全斌的建议正中下怀,当即传谕,命宰相护丧、孙沔读册。

    这时庞籍已经罢相,继任首相是陈执中,这个人只要有高官厚禄,并不讲什么气节不气节,合礼不合礼,奉旨后唯命是从,哪敢说半个不字。孙沔却不同,奉旨后立即入朝抗奏,说陛下命他读册,自然不敢不遵,但他现在的职务是枢密副使,并不是读册的官,依礼是不能读册的。他装做很为难地说:“臣要是不读册,违了圣旨;要是读册,又越了职权。请求陛下将臣罢免,臣才可告无罪。”

    赵祯两眼盯着这个倔强的孙沔,一言未发。

    次日,赵祯降诏,罢孙沔枢密副使,到杭州去做了知州。

    孙沔奉诏,高兴地说:“好了!脱离了这个是非圈了!”即日出京到杭州上任去了。

    赵祯又降诏,命参知政事刘沆为温成皇后园陵监护使。

    丧事完后,赵祯论治丧功臣,提拔刘沆为同平章事,加王洙翰林学士,其余有功人员有的升了官,有的得了个大红包,忙碌一场,总算是有所斩获。

    赵祯更欣赏温成皇后亲族,加赠她父亲张尧封为郡王、伯父张尧佐为太师。

    陈执中在温成皇后的丧礼中不顾名节,与孙沔的请辞而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遭到了士人及谏官的非难。知谏院范镇、殿中侍御史赵抃先后上表弹劾他,说他并非宰相之才,只是一个酒囊饭袋。

    赵祯向来用人无定见,看了范镇等人的奏章,也就对陈执中不满意了,即行罢免了他的相位。

    2、皇帝的心事

    赵祯罢免了陈执中,当然要另择新相,这时忠正老臣莫过如范仲淹、文彦博、富弼三人,这三个人为人忠正耿直,不喜阿谀奉承,因此,在朝的时间不长,都被外放出京了。范仲淹已在皇祐四年(1052年)死了,追赠兵部尚书,赐谥做文正。唯富弼、文彦博二人还健在,一个在并州任所,一个在许州任所。赵祯想召用二人,但又犹豫不决。恰逢枢密直学士王素因事入奏,事情说完之后,赵祯特地将他留下来,对他说:“你是故相王旦之子,与朕是世旧,朕信任你,朕现在要择相,你认为何人合适?”

    王素回答说:“陛下明察,但教宦官宫妾不知姓名的,便可充任。”他的态度很明确,就是宰相不能与宦官、内廷勾结在一起。

    赵祯说:“依你所奏,那么只有富弼了。”

    王素顿首称贺说:“陛下果然得人了!”

    赵祯又问道:“文彦博这个人怎么样呢?”

    王素回答说:“文彦博也是个宰相才。”

    王素的举荐,坚定了赵祯起用富弼、文彦博的想法。次日即下诏,召二人还朝,并授同平章事。

    次年,又改元做嘉祐元年(1056年),这时,朝里朝外没什么大变故发生,正是太平岁月。不料赵祯忽然生了一场大病,数日不能上朝理事,众臣忧惧不安,文彦博、富弼二位宰相为了稳定大局,晚上就睡在殿庐主理朝政,才使朝政没有出现混乱。

    文彦博在赵祯生病期间,曾建议册封太子,建立储君。赵祯怕他麻烦,含糊其辞地答应了,但当他病好了以后,便又将这件事搁下了。

    知谏院范镇见皇上在立储这件事上没有一点动静,觉得天下的事,还有哪一件比立储这件事还要大吗?于是上疏,力请赵祯立储君。

    赵祯几乎是带着哭声对他说:“你奏请立储不错,朕也知道你的忠心,但你知道朕为何一直迟迟不立太子吗?”

    范镇摇摇头,表示不知道。

    “朕是想有一个亲生的儿子啊!”赵祯断然说道,“建储一事,再等几年吧!”

    原来,赵祯虽然贵为天子,后宫除皇后外,还有嫔妃、美女达数百人之多,但这些女人的肚皮都不争气,没有一个能替他生下儿子。曹皇后为了以防万一,早就从宗室中收养了一个嗣子,就是后面要讲的赵宗实。但这只是一个备用,不到万不得已,赵祯实在是不想起用这个备用太子。

    范镇是个倔人,似乎有点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劲头,他见赵祯不采纳自己的奏请,百日内,连续上了十九道奏疏,胡子都急白了。

    赵祯觉得范镇很可怜,也很忠心,劝自己早日立储,确实没有错,这也是言官的职责。他知道,如果自己不采纳他的奏请,他会一直纠缠下去。无奈之下,下了一道诏令,将范镇调离知谏院,改任刑狱纠察使。

    范镇调离了知谏院,群臣奏请立储的呼声并没有停止,许州通判司马光,翰林学士欧阳修,殿中侍御史包拯、吕景初、赵抃,知制诰吴奎、刘敞,宰辅富弼、文彦博、王尧臣等又相继奏请。

    无论这些人怎么讲,赵祯就是不听,由于在这些人当中,包拯的态度最坚决,为了减少麻烦,赵祯又采用同样的办法,把包拯调外任,到开封府做了知府。

    3、包龙图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因为父母亲年纪都大了,包拯辞官不去赴任。得到监和州税的官职,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老人。几年之后,父母亲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

    过了很长时间,包拯才去接受调遣,担任天长县的知县。有盗贼将人家牛的舌头割掉了,牛的主人前来告状。包拯说:“牛没有舌头,已经没有什么用了,你赶快回家把牛杀掉,还能卖几个钱。”

    牛主人觉得这个县太爷也太没道理了,他是来告状的,他不但不主持正义,拘拿割掉牛舌的盗贼,反而叫他回去把牛杀掉卖几个钱。有些不服地说:“小民来报案的呀!县太爷不替小民主持公道,却叫小民回家把牛杀了,是何道理?”

    包拯佯装发怒地说:“一个牛舌值几个钱,这样的小事还要来麻烦本官吗?”接着命衙役将告状的牛主人轰了出去。

    牛主人忍气吞声地回家,把没有舌头的牛杀了,将牛肉送到集市上卖了。

    时过不久,又有人来告状,说有人私自杀掉耕牛。牛是用来耕地的,历朝历代都有规定,不得乱杀耕牛,杀牛是违法的。

    包拯见有人告状,直接升堂,衙役将告状之人带上来后,包拯劈头盖脸地就问:“你为何割了人家的牛舌,从实招来。”

    告状之人听罢大惊失色,没有用刑便招供了。原来牛舌头真的是他割掉的,他见县太爷没有理会牛主人的控告,欲对牛主人施以更大的打击,便来告发牛主人擅杀耕牛。正好就落入了包拯的圈套。

    包拯因断案如神而闻名于当时。后移任端州知州,升为殿中丞。端州出产砚台,他的前任知州假借上贡的名义,随意多征几十倍的砚台送给权贵们。包拯命令工匠只按照上贡朝廷的数目制造。一年过去,他没有拿一块砚台回家。

    不久,包拯又被授为监察御史,加按察使,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出任京东转运使,改授尚书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移任陕西,又移任河北,进京担任三司户部副使。天章阁待制、知谏院,龙图阁直学士,兼殿中侍御史。

    包拯在朝为人刚毅,贵戚宦官都很怕他,做人做事也为之收敛。人们把包拯笑比黄河水清了,老幼妇孺都知道他的大名,喊他为“包待制”或包龙图,因他曾任龙图阁学士。京城人称他说:“关节不到,有阎王爷包老。”

    俗小说包公案一书,里面包公断案的故事,有一半是真的,其余皆为小说家之杜撰。至于说他日断阳、夜断阴则是随口附会之辞,不能当真。

    嘉祐三年(1058年),包拯奉旨为御史中丞,其直言敢谏的作风仍然不改。上奏赵祯说:“太子空缺的时间已经很久了,天下人都很担忧,陛下长时间犹豫不决,这是为什么?”

    赵祯问道:“你又说到这件事了,那么朕问你,谁可立为太子?”

    包拯说:“臣没什么才能,叨蒙皇恩而担任朝廷官职,之所以请求皇上预立太子,是为国家长远着想。陛下问我想让谁做太子,这是怀疑我啊。我已年届七十,又没有儿子,并不是谋求好处的人。”

    赵祯高兴地说:“朕会慢慢考虑这件事的。”

    原来,包拯有一子名叫包篯,娶妻崔氏,由于壮年去世,崔氏无出,守节不再嫁,故包拯面奏赵祯,自称无子。包拯有一个媵妾宋氏,怀有身孕时离开了包家,在母家产生一男,崔氏秘密收养,母子俱全,包拯并不知情。嘉祐六年(1061年),包拯晋升为枢密副使,次年病终,临终前,崔氏才向公爹说明他还有一个儿子,并将这个儿子带进包府。包拯命取名綖。他在遗嘱中说:“后嗣倘得为官,当谨守清白家风。如若犯赃,生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我子孙。”

    包拯去世后,赵祯下诏追赠礼部尚书,谥孝肃。包拯之事,在这里随笔说完。

    4、造子计划

    赵祯表面上不急,其实心里比谁都急,为了使自己有个儿子,他制定了一个造子计划,重新召回被逐出宫的杨美人。杨美人是刘太后的姻亲,色艺双全,重新入宫之后,晋封为婕妤,后又加修媛、修仪,无奈秀而不实,肚子仍然不争气,生不下儿子,曹皇后及以下诸嫔妃,也没有一个能为赵祯完成生儿子的任务。

    赵祯见宫中的女人不能为他生儿子,便实行了第二步计划,命人从民间挑选十名良家少女进宫,号称宫中十阁,每天晚上,轮流召幸这十名少女。被召进宫的十个女子脸蛋虽然长得很漂亮,但素质并不怎样,她们见皇上如此宠爱,便有些飘飘然,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在宫中颐指气使,骄横无比,把皇宫闹得鸡犬不宁,而她们的肚子照样不争气,没有一个能怀上龙种。御史中丞韩绛将宫中十阁闹得不成名堂的事密奏给赵祯,赵祯一怒之下,将十名女子全都赶出宫去,同时还放出了一二百宫女。

    嘉祐四年(1059年)时,文彦博因老病辞职,富弼也丁母忧守制在家,刘沆与枢密使王德用也都先后免职,韩琦为同平章事,宋庠、田况为枢密使,张升为枢密副使。

    韩琦继欧阳修、包拯之后,再次向赵祯提出立储的事情。他说皇嗣的建立,关系到天下安危,劝说赵祯以江山社稷为重,尽快册立储君。

    赵祯说后宫已经有人怀孕了,等分娩后再说,结果生下来的又是个女儿。

    韩琦将《汉书孔光传》送呈赵祯看,说:“汉成帝没有儿子,立皇弟的儿子做皇子,他只是一个平庸的皇帝,尚且如此,何况陛下这样的明君呢?太祖皇帝手定天下,却传给皇弟,不传给皇子,陛下何不效法先祖,选择宗室为太子?”

    赵祯仍然是犹豫不决。

    5、立储君

    嘉祐六年(1061年),曾公亮和韩琦共为同平章事、欧阳修为参知政事、司马光为知谏院,这几个人一再力请立储,赵祯这才同意册立皇太子。

    七年八月,赵祯命翰林学士王珪草诏,立赵宗实为皇太子。

    赵宗实就是前面说过,由曹皇后奏请赵祯取入宫中抚养长大的。他一向住在宫里,喜祐四年(1059年)十一月,生父汝南王赵允让病逝,追封为濮王,赐谥安懿,他才出宫去居守父丧。守丧期满,奉诏立为太子,改名曙。

    其实,赵宗实对太子之位并不怎么感冒,刚接到宗政寺的任命以后,一再推辞,不肯接受。在中国古代,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为了取得皇位继承权,许多宗室子弟相互争斗,甚至骨肉相残。而赵宗实真心实意地力辞不就,两者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赵宗实不愿当太子,与他老成持重、恪守孝道有关,一方面,他当时正在守父丧,他不愿因皇子之位而使孝道有亏,另一方面,一夜之间忽然得到尊位,前途未卜,不知是祸是福。王府记室周孟阳曾问他为何不奉诏。他说:“我并非要想求福,实在是要避祸!”

    周孟阳开导说:“现在天下都知道你是皇位的继承人,你一再推辞不受,假如别人登上皇位,你就能平安吗?”

    周孟阳的话正中要害,也是赵宗实面临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一旦他人成为太子,赵宗实不但永无宁日,而且还有性命之忧。

    赵宗实听罢才恍然大悟,受命入宫。进宫之前,他还对家人说:“一定要照看好房舍,皇上如果有更合适的人选,我会立即回来的。”看来,他把进宫当太子,看成是出门做生意一样,生意不成,他还会回来的。

    半年之后,也就是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赵祯驾崩于福宁殿,遗诏皇太子赵曙即皇帝位。总计赵祯在位四十二年,改元九次,享寿五十四岁。

    赵祯是两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死后庙号仁宗。


如果您喜欢,请把《这才是宋史·真宗英宗仁宗神宗卷》,方便以后阅读这才是宋史·真宗英宗仁宗神宗卷十一 太子非亲生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这才是宋史·真宗英宗仁宗神宗卷十一 太子非亲生并对这才是宋史·真宗英宗仁宗神宗卷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