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秦邦宪[1]的信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本章:给秦邦宪[1]的信

    (一九四四年八月三十一日)

    博古同志:

    此文[2]改了一些,原拟发表,后觉改的与原文各部分颇不调和,故决定不发表,而请报馆[3]另写一篇不涉及许多根本问题的文章发表了。关于原文不妥之处,我的意见如下:原文着重改造家庭,关于联系群众运动方面说的很少(即在已发表的那篇社论[4]上亦是如此),而问题的重点,恰是使家庭改造与群众运动联系起来。这种群众运动,有当地的不脱离家庭的群众运动——变工队[5]及合作社,自卫军及民兵,乡议会,小学、识字组及秧歌队,以及各种群众的临时集会;有脱离家庭、远离农村的群众运动——进军队(才有革命军),进工厂(才有劳动力市场),进学校(才有知识分子)以及其他出外做事等。民主革命的中心目的就是从侵略者、地主、买办手下解放农民,建立近代工业社会。“巩固家庭”的口号,只有和上述种种革命运动联系起来,才是革命的口号。农民的家庭是必然要破坏的,进军队、进工厂就是一个大破坏,就是纷纷“走出家庭”。实际上,我们是提倡“走出家庭”与“巩固家庭”的两重政策。扩军、归队、招工人、招学生(这后二项将来必多)、移民、出外做革命工作、找其他职业等等,都是提倡走出家庭,这个数目,在现在敌后战场是很大的,在战后也将是很大的。剩下的男女老幼,才是提倡巩固其家庭。在内战时的兴国县,有些家庭,剩下来待我们巩固的,竟至占人口的少数。只要有一个大的时局变动,例如打下北平之类,我们居住的这个现在很少变动的边区农村家庭人口,也将有许多人走出家庭。实际上,不断地走出,不断地巩固,这就是我们的需要。所以,根本否定“五四”口号,根本反对走出家庭,是不应该也不可能的。

    没有社会活动(战争、工厂、减租、变工队等),家庭是不可能改造的。襄垣李来成家的改造,正是在社会群众运动的大浪潮中才获得。农村家庭从封建到民主的改造,不能由孤立的家庭成员从什么书上或报上看了好意见而获得,只能经过群众运动。

    此外,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是工厂(社会生产,公营的与私营的)与合作社(变工队在内),不是分散的个体经济。分散的个体经济——家庭农业与家庭手工业是封建社会的基础,不是民主社会(旧日民主、新民主、社会主义,一概在内)的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民粹主义的地方。简单言之,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是机器,不是手工。我们现在还没有获得机器,所以我们还没有胜利。如果我们永远不能获得机器,我们就永远不能胜利,我们就要灭亡。现在的农村是暂时的根据地,不是也不能是整个中国民主社会的主要基础。由农业基础到工业基础,正是我们革命的任务。

    以上,请给艾、陆、余[6]三同志一阅。如有意见,请告知。

    敬礼!

    毛泽东

    八月三十一日

    又,我在改文中加上了解放个性,这也是民主对封建革命必然包括的。有人说我们忽视或压制个性,这是不对的。被束缚的个性如不得解放,就没有民主主义,也没有社会主义。

    根据手稿刊印。

    --------------------------------------------------------------------------------

    注释

    [1]秦邦宪,又名博古,江苏无锡人。当时任解放日报社社长。

    [2]指原题为《把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建立在家庭里》的《解放日报》社论草稿。

    [3]指解放日报社。

    [4]指一九四四年八月二十五日《解放日报》就山西襄垣李来成建立新式家庭一事发表的社论,题为《发扬根据地新式家庭》。

    [5]变工队,参见本卷第76页注[4]。

    [6]艾,指艾思奇,当时任解放日报社副刊部部长。陆,指陆定一(一九○六——一九九六),江苏无锡人,当时任《解放日报》总编辑。余,指余光生(一九○六——一九七八),浙江镇海人,当时任《解放日报》副总编辑。


如果您喜欢,请把《毛泽东文集 第三卷》,方便以后阅读毛泽东文集 第三卷给秦邦宪[1]的信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毛泽东文集 第三卷给秦邦宪[1]的信并对毛泽东文集 第三卷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