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年了吧。
二十三年前的自己还只是一个三十初岁的年轻医生,刚刚取得大医院的主治医生资格,周遭所有人都羡慕他前途似锦,吕旭大却满腔改变世界的热血,他认为大家只看到表象的穿着医师白袍的自己,却没有注意到他对生命的澎湃激情。
“我跟别的医生不一样。”吕旭大每天早上刷牙的时候,都会对着镜子自白。
事与愿违是中年男子的常态。
在大医院里小小的耳鼻喉科看诊,每天都要与形形色色的人说上很多很多话,只是十个病人有九个是感冒,感冒开出的药十之八九差不多,提醒病人的对白也很僵固:“多喝水,多休息,饭后半小时跟睡前各吃一次药。还有……不要熬夜。”再怎么变化也是十分相似。
自己当然一定戴着口罩,病人也几乎都带戴着口罩,医病关系无形间又拉大了不少,病人看诊完了就走,自己想多关心病人却发现后面的挂号还大排长龙根本看不完。
医嘱的对白不断重复,检查的细碎流程也不断重复,重复的一切麻痹了心里某个重要、炙热的、随时都想呐喊的东西。某一天下班后吕旭大买了一本汽车杂志,津津有味研究起里头对保时捷新款跑车的介绍,翻来翻去忽然有些虚荣的心惊。
吕旭大想改变什么,着力点却根本不存在。
“难道我的人生,就只是上班下班吗?”
再这样下去,自己与一般上班族的分别不过是银行存折里的数字吧。
此时,博诩提出了相当热血的建议。
博诩是吕旭大小一届的学弟,同样满腔的热血。
两人在北医求学的时候都是天文社与摄影社的成员,感情不错,后来博诩干脆搬来跟吕旭大当室友,实习的时候也是一前一后到同一间大医院被操,革命感情深厚。后来吕旭大在耳鼻喉科担任主治医师,而博诩则在精神科主治。
或许是对心理学与精神科学长期研究的关系,博诩似乎看见了十年后的自己也会被医院的体制规训成一个冷然处世的医生。不同于忧心忡忡的吕旭大,博诩似乎一点也不担心慢慢发生在自己心灵上的变化。
医院地下B1的员工餐厅,两个对坐的银色餐盘。
“也就是说,反正我们迟早都会变得跟那些老医生一样冷漠,所以现在什么都不用做?”吕旭大的表情有点不以为然。
“当然不。”博诩笑嘻嘻夹起最后一片香肠:“只是差别的地方不在于:我们该怎么维持济世救人的热情。”
“喔?”
“应该说,如果我们一直待在像非洲那样医疗资源匮乏的地方,才有办法维持像史怀哲那样的热情嘛。但这里是台湾,多我们一个这样的医生不多,少我们一个也不会怎样。医院那么多,我们也不是医术特别优秀的人才。”
“所以没有特别优秀的我们就……什么也不用做了吗?”吕旭大重复着他的不满。附带一提,他完全不想因为崇拜史怀哲,就千里迢迢跑去非洲行医。
“当然不是。”博诩完全想好了要说的话:“既然迟早都会麻木不仁,所以我们反而要趁着我们还有热情的时候多做一些热血的事,等到了我们俗气到只想住着好房子开好车的那、种、时、候,还有一点点东西可以回味。”
“……”
博诩神秘的微笑:“我有个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