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纸上谈兵的教训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少年哲学向导 本章:八、纸上谈兵的教训

    ——读书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我们谈了这么多关于读书的重要性,然而,这是不是意味着关起门来,只顾读书就够了呢?不是这样的。读书,就是要重视间接经验,但这并不是说不用参加实践,不要直接经验了。因为直接经验是一个人真正认识客观世界,掌握科学知识的基础。如果一个人脱离社会实践,缺少起码的直接经验,那么他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别人的经验,更不会灵活地运用别人的经验,而只能是纸上谈兵。

    据《史记》记载: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自幼读了不少兵书,谈论起兵法来,口若悬河,头头是道,即使他的父亲赵奢也难不倒他。但赵奢认为他没有实践经验,不能当将军。并且说:“如果让赵括当将军,那么,使赵国军队失败的必然就是这个赵括。”

    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奢当时已死,赵国老将廉颇奉命抵抗。为了争取有利时机,廉颇没有率兵出战,而是筑营紧守。这时秦国散布说:“秦国最害怕的是赵国任命赵括为将军。”赵国孝成王中了秦国的计谋,决定用赵括代替廉颇。简相如坚决反对,说:“赵括仅仅读了一些兵书,并不会灵活运用。”赵王不听。后来,赵括的母亲也上书反对,赵王仍然不听。赵括当上了将军,来到两国交战的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县),完全改变了廉颇的军事部署,照搬兵书上争取主动的教条,立即出击。结果他自己被射死,赵军数十万全部覆没。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没有实践经验,单凭书本知识,是不能取得成功的。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就是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来的。

    纸上谈兵的教训是什么呢?仅有书本知识,而不参加实践,书本知识不与实践相结合,肯定是要失败的。

    印度也有一个类似的传说:一位长者的儿子,与一些商人一起到大海里去采宝。他很会背诵人海驾船的方法:船进大海,遇到漩涡,应当怎样;遇到大风,应当怎样;遇到礁石,应当怎样,等等。长者儿子告诉大家:“入海驾船的方法我全知道。”大家听了,都相信他的话。

    等船到了海中,没有多久,船师遇上疾病,突然死了。这时长者儿子就代替了船师的位置。船驶到有漩涡的急流中,长者儿子大声喊道:“应当如此掌好船,如此把正方向!”可是船只在水里旋转,不往前走,去不了采宝的地方。一船的商人也都落水而死。

    读书为什么要与实践相结合呢?因为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前人的实践是在当时他那个条件下进行的,只有与你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灵活掌握,灵活运用,否则生搬硬套,是达不到目的的。按图索骥这个故事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春秋时代,秦国有个人名叫孙阳,后人称他伯乐。在神话传说中,伯乐是天上星宿的名称,负责管理天宫的马匹。因为孙阳善于识别马匹的优劣,所以人们就称他为伯乐。

    据说,伯乐有一天路过一个地方,看到一头拉着盐车的马望着他叫个不停;他走到马跟前一看,原来这是一匹千里马。伯乐看见千里马拉着盐车慢吞吞地走着,觉得实在委屈了这匹马,不禁伤心地哭了起来。千里马见伯乐果然了解它,也低下头来吐白沫,又仰起头来狂叫,声音非常悲壮,表现出十分难过而又高兴的样子。后来,伯乐把自己识别马的经验和知识,写成了一本书,并在书上画了各种好马的形态。此后,他的儿子拿着这本书到处去找好马,满以为按照书上画的样子,一定能够找到千里马了,可是找回来的却都是劣马。

    生搬硬套别人的东西,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在实际生活当中就显得呆头呆脑,往往会闹出很多笑话。

    从前,有个秀才,书倒念得不少,可就是不懂得怎么应用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往往乱用一气,结果总是弄得笑话百出。

    有一个人的丈母娘死了,请这个秀才写篇祭文,他就从书本上照抄了一篇现成的祭文给了人家。结果呢,可把那个人的老丈人给气坏了。原来,他抄的那篇祭文,不是祭丈母娘用的,而是祭老丈人用的。

    人家骂这个秀才把事情弄错了。他还不认账,他说:“我写的祭文根本没有错,是你家死错人了;要是死了老丈人的话,祭文不就对了吗?”

    这位秀才原来是个书呆子,照抄书本,乱套公式,惹出一场笑话。读书,为的是接受前人的实践经验。但是我们是否想到过这样一个问题:

    前人总结出来的实践经验都是对的吗?如果不是,怎样来验证它们呢?实际上,前人的实践经验不一定都是正确的,而检验的方法还是靠从实践当中获得的直接经验。例如,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就推翻了1000多年来无人敢怀疑的书本知识。

    在欧洲中世纪的物理教科书上,有这样一条定律:落体的速度,与它们的重量成正比。这条定律是赫赫有名的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1000多年来,从来没有人敢怀疑它,老师们这样讲,学生们也这样学。

    1590年,比萨大学26岁的教授伽利略对这条定律大胆地提出疑问。他决定做一个关于自由落体速度的公开实验,向亚里士多德的定律挑战。好心的朋友劝阻他不要反对亚里士多德的结论,他坚定地说:“不,他的结论是错误的。不用说一磅和十磅的铁球,就是一千磅的铁球也一样,只要同时下落,就会同时着地。”

    在比萨斜塔前,许多大学生和著名学者都在等待伽利略的试验。伽利略事先准备好了两个体积相当而重量不同的铁球:一个是重一磅的空心球,另一个是重一百磅的实心球。他把这两个球先让观众试试重量,向大家说:“要是亚里士多德是正确的,那么,这个重球就要比轻球快一百倍着地。”说完,带着两个球走上斜塔。观众听了伽利略的话,有的表示怀疑,有的面露轻蔑的神色,互相窃窃私语:“这小子是胡闹。”

    伽利略把两个球一同放在塔顶栏杆的边缘上,高声喊道:“下面可以把一切都看得很清楚,这两个铁球是同时向下坠落的。”说完,他把两个铁球同时抛了下来。果然,两个铁球同时下落,同时着地,落体的速度与它们的重量无关。

    亚里士多德的“定律”就这样被推翻了。伽利略的实验很简单,一般人都能看得懂。但它却推翻了1000多年来无人敢怀疑的写在书本上的定律,以铁的事实证明书本知识不一定都是正确的。

    伽利略的实验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他那敢于怀疑权威、勇于实践和探索的精神直到现在对我们也很有启发。可见,书本知识不是金科玉律,还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

    当然,我们不必走上另一个极端:对有问题的书一概不敢看。鲁迅说:“倘要完全的书,天下可读的书怕要绝少。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再说,在实践的基础上批判地看有问题的书,是完全必要的。一个园丁,不仅要研究和认识香花,也要认识毒草。一个真正的医生,不仅要认识补药,也要了解毒药。我们学习知识,不仅要知道正面的知识,也要知道反面的东西,知其一,同时也知其二,才能提高识别能力,明辨是非,划清界线,更深刻地理解正确的东西。

    正是由于书本知识不一定都是完全正确的,而且没有直接经验,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别人的间接经验,因此,要全面地、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客观事物的规津,就必须把参加实践和学习书本知识结合起来,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

    古今中外,一切有成就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都是在十分重视间接经验的同时,又勤于实践,把读书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的。

    李时珍在着手编写《本草纲目》的时候,已经有了十几年的临床经验,进行过许多实地考察,做过不少实验,甚至自己吞服一些药物,亲自体验这些药物的作用。他还下过煤窑,到过炼铅炼汞的作坊,研究工人的中毒现象和职业性疾病等等。但是,他并不满足,仍然感到自己的直接经验太少。于是,在年近半百的时候,他又别离了妻子儿女,带着徒弟庞宪和儿子建元,穿上草鞋,背起药筐,拿起药锄,带上医书和笔记本,走出家门,到实践中增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了。

    他们以自己的家乡湖北蕲州为起点,历尽风霜,长途跋涉,先后到了江西、江苏、安徽等地。几年之间,他们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正是由于李时珍有丰富的直接经验,所以,他纠正了前人不少错误的地方,增加了许多新的知识,并且完成了《本草纲目》这部医学巨著,为世界医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不仅如此,李时珍也非常重视间接经验。他不仅从他祖父、父亲那里学习了许多医药知识,而且刻苦读书。据说,与医药有关的书籍他几乎读遍了,足有800多种,光是摘下来的笔记就装满了好几个柜子。他在走出家门、四处采访,所获得的知识,大部分也属于间接经验。没有十分渊博的知识,没有从前人和他人那里得来的丰富的间接经验,李时珍是不可能编出《本草纲目》的。

    曹雪芹是我国清代大文学家,他写的《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最好的巨著,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曹雪芹之所以能写出这部千古不朽之作,除了他广泛阅读历史上各种名著以外,包括文学的、艺术的等等,还与他在生活中的直接经验是分不开的。曹雪芹少年时过着富贵豪华的生活,祖父和父亲都为康熙皇帝所赏识。后来他家道中落,家业破产,甚至还遭到查抄,穷困潦倒。这些经历为他提供了丰富的生活体验,大大丰富了他的写作素材,使他的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其中他所描写的主人公贾宝玉与他有着相似的生活经历。

    还有我国汉代史学家司马迁,10岁的时候就到长安(今西安)学习经史。20岁后,到全国各地考察风俗民情,探访古迹,采集传说,并广泛阅读历史书籍。经过15年的辛苦努力,终于写成了中国第一部“通古今之变”的《史记》,被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相反,如果一个人只相信自己的直接经验,那么,他的知识就太少了。如果不掌握大量的间接经验,对自己的间接经验往往不能正确理解,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守株待兔”这个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我国先秦时期法家思想的代表作《韩非子》一书里面讲了这样一件事:

    春秋战国时候,宋国有个农民,有一天在地里耕作,看见一只兔子飞跑过去,正好碰到地边的一棵大树上,死了。这个农民毫不费力气地拣到了一只兔子。从此以后,他就放下锄头,坐在那棵树下,双手抱膝,等着兔子来碰树。可是,再也没有第二只兔子来碰树了。看来,这个农民对兔子的活动规律毫无认识。因而,把自己经历的一个偶然事件误认为是普遍现象,做了“守株待兔”的蠢事,白白地浪费了时间,耽误了生产。如果他虚心地向别人请教,多了解一点关于兔子的知识,他就不会做出那样的蠢事了。

    因此,直接经验要与间接经验相结合,才能正确地理解和认识事物。前面我们讲过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里我们又强调每个人的知识大量来自间接经验,这两者是不是矛盾的呢?承认读书的重要性,承认每个人的知识大量来自间接经验,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原理并不矛盾,因为在我为间接经验的,在别人还是为直接经验。就人类认识总体讲,任何认识都来源于实践。间接经验不是认识的“源”,而是认识的“流”。同时,要真正掌握间接经验,把书本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丰富和发展间接经验,还是要通过实践。

    我国南宋诗人陆游说得好: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所谓躬行,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要亲身实践。这首诗说明了既要刻苦读书,又要注意实践的道理。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得更明白:“人生有二宝,双手与大脑;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又用脑,才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我们应该勤于动手,多参加实践,又要善于用脑,多学习书本知识。这样,我们就能克服许多的困难,办好事情。

    -----------------------


如果您喜欢,请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漫谈》,方便以后阅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漫谈八、纸上谈兵的教训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漫谈八、纸上谈兵的教训并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漫谈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