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惊弓之鸟,为何虚发而下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少年哲学向导 本章:十二、惊弓之鸟,为何虚发而下

    ——谈观察和思考

    我们在前面讲过,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紧接着,我们还应该想到:感性认识怎样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呢?感性认识不等于理性认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人的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一变化是认识过程当中的一次飞跃。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这次飞跃呢?我们先看一个故事。

    有个故事叫“惊弓之鸟,虚发而下”。讲的是这么一回事:更赢是一位大名鼎鼎的神射手。有一天,他与魏玉在高台下面闲谈,抬头望见天空有鸟飞过。更赢对魏王说:“我不用箭,只要拉响弓弦,就可以使鸟掉下来。”魏王听了,不以为然。

    过了一会儿,有一只大雁从东方慢慢地飞过来了。更赢只拿弓不拿箭,做好了准备。等到大雁飞到头顶上空的时候,他用力猛扣弓弦。只听到“咚”的一声响,那只大雁便掉下来了。魏王惊奇地喊起来:“哎呀!箭术难道真能高超到这种地步吗?”更赢解释说:“不是箭术高超,而是这只雁有隐伤,听到弦声受惊而落下来的。”魏王更感到奇怪了,问道:“你怎么知道它有隐伤呢?”更赢说:“这只大雁飞得很慢而且叫声悲惨。据我多年的经验知道,飞得慢,是因为它体内有旧伤作痛;叫声悲惨,是因为它长久失群。而现在这只大雁旧伤没全好,听到弓弦的声响,非常吃惊,便拼命向上高飞,于是旧伤口迸裂,所以就跌落下来了。”

    原来,惊弓之鸟,之所以虚发而下,并没有什么神奇的地方。更赢从多年的射箭实践中,不断观察和积累,掌握很多感性材料,从而对大雁的习性和活动观律非常清楚,因而能够从大雁飞得慢和叫声悲惨这两个现象当中判断出这是一只受过伤又失群的雁。

    这个故事说明了,只有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搜集和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这就是观察的功夫。

    我国当代著名科学家竺可桢,为了研究生物和环境条件周期性变化之间的联系,数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地观察各种气象现象。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记录气温、气压、风向、湿度等气象要素。每年都要仔细地记录北京北海公园的冰冻和融化、植物开花、燕子归来、布谷鸟初鸣等物候现象的日期,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才形成物候学理论,到晚年写成了《物候学》专著。

    可以说,没有感性材料作基础,任何理性认识都无从谈起。

    为什么理性认识要以感性材料作基础呢?这是因为认识是人们的头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要认识一个事物,除了生活于这个事物的环境之中,同这个事物直接接触之外,再没有别的办法。直接接触首先产生的是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认识才能发展、上升到理性认识。传说,唐代有个画家名叫戴嵩,画了一幅《斗牛图》。由于他没有见到过斗牛的情景,凭主观想象,结果把牛的尾巴画得往上翘起。而天天和牛生活在一起的一个牧童看到这幅画,立即指出:牛的尾巴画错了。因为两牛相斗,力量会集中到角上,尾巴则夹在两条后腿之间,而不会把尾巴翘起。

    可见,不同一个事物直接接触,没有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活动规律。当然,一个人不可能事事都去亲自实践。一个人的知识除了直接经验以外,大量的还是来自间接经验。当然,对我来说为间接经验的东西,在别人却为直接经验。因此,从人类认识的总体来看,无论哪种知识都不能离开直接经验。

    画蛇添足这个故事也说明了这个道理。据《战国策》记载:有一个楚国人,将酒菜祭过了祖宗,便把一壶祭祖酒留给所有的办事人员喝。可办事人员很多,仅仅一壶酒,到底给谁喝呢?老半天,决定不下来。有人提议,各人在地下画一条蛇,谁画得快,就把这壶酒给谁喝。大家都认为这个办法很好。

    有一个人画得很快,一转眼,就把蛇画好了。这壶酒眼看就归他所得。这时,他回头看看别人,都没有画好,他便左手拿了酒壶,右手拿了一根树枝,得意洋洋地说:“你们画得好慢啊,等我再给蛇画上几只脚吧!”

    他在给蛇画脚的时候,另一个人已经把蛇画好了。那人画好蛇,就把酒壶夺了过去,说道:“蛇是没有脚的,你怎么画上了脚?第一个画好蛇的是我,不是你哩!”那个人说完,就理所当然地喝起酒来。蛇本来是没有脚的,画蛇添足的人平时一定没有见过蛇,或者说没有仔细观察过蛇,结果多此一举。

    相传有一位生下来就双目失明的人,想知道红色是什么样的。别人给他一块红绸子,说:“这就是红色。”他用手摸摸绸子后说:“原来红色就是光滑的。”别人又给他拿来一个苹果,说:“这是红色的。”他摸摸说:“原来红色是圆的。”这一切办法,都不能使他知道什么是红色。这个故事说明,如果从来没有见过红色,就不能形成“红色”这个概念。

    因此,只有掌握了通过观察而得来的感性材料,才能够为形成理性认识打基础。

    然而,理性认识的形成仅有观察是不够的,还必须经过头脑的思考作用才能实现。观察得来的感性材料,必须经过头脑的加工、整理和制作,也就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更赢之所以射箭技术高超,除了观察的功夫外,还有思考的功夫,就是头脑对各种鸟的活动规律进行概括、归类和总结。

    因此,理性认识的获得,需要充分发挥大脑的作用。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天天和商品打交道,掌握的感性材料不少,但并没有认识它的本质。只有马克思吸收前人的科学成果,全面研究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才发现了商品的本质。

    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仅要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做一个有心人;同时还要善于思索,凡事在脑子里问个为什么,这样不仅能培养我们对知识的兴趣,而且能使我们的大脑越来越聪明。平时老师总给我们讲,要开动机器,多动脑筋,头脑越用越灵,越用越聪明,也就是说多动脑筋,我们就越有知识,认识的事物也就越多。

    比如,我们经常看到虹这种现象。无论在雨后的天空中,在瀑布溅出的水星里,在船桨打起的水花中,都可以观察到虹这种现象。它是由七种颜色组成的一条鲜艳的彩带,很好看。

    然而仅仅知道虹好看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进一步想一想,虹是怎么出现的呢?虹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通过总结和归纳虹出现的各种条件,也就是说,在什么情况下才出现虹这种现象。最后就可以发现,原来虹就是太阳光线穿过水珠而形成的,即太阳光对水珠的照射而出现的。这样,我们对虹这种现象的认识就更深了一步。

    我们读过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这首诗吧,诗中写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我们都觉得诗写得很美,然而我们仔细读诗,会发现诗不仅写得美,其中还包含一些科学道理。就是为什么人间四月百花凋零,而山寺的桃花才开始开放呢?也就是说为什么大林寺的桃花开得这么迟?我们经过总结其它类似现象,就会发现,原来大林寺因为山势高、气温低,所以花开得迟。这样就使我们懂得了深山高处花开得迟的道理。

    相反,如果思想懒惰,缺乏思索的热情和求实的科学精神,必将一事无成。

    大家知道居里夫人发现镭的故事吗?居里夫人当时在十分简陋和设备落后的实验室里,花了45个月的时间,耗费了2000吨化学药品和800吨水,才从400吨粗杂的沥青矿石中提炼出1克镭的化合物。真是千辛万苦,呕心沥血。这种求索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其实科学上任何伟大的发现和发明都是这样,需要付出巨大的劳动和心血,其中既有仔细的、长期的和艰苦的观察实验,又有复杂而烦琐的运算、判断的推理。只有这样,才能揭示种种迷雾,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理性认识就是这样得来的。

    总之,仔细的观察加认真的思考,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


如果您喜欢,请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漫谈》,方便以后阅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漫谈十二、惊弓之鸟,为何虚发而下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漫谈十二、惊弓之鸟,为何虚发而下并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漫谈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