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佐邀毛泽东上山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文辉抗叶健君 本章:王佐邀毛泽东上山

    在井冈山的西北面,有一座荆竹山,因山上长满竹子,特别是荆竹而得名。它坐落在遂川和酃县之交,一边是呈锯齿形的笔架峰,另一边是像天宫中擂台似的平水巅。从这里通过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的双马石哨口,就可登上井冈山。

    10月23日,遭受了大汾劫难的工农革命军,来到了荆竹山。

    经过一夜的激战和一天的山地行军,官兵们已是非常疲惫,有的战士又饥又饿,见一时弄不到吃的,索性就在路边的红薯地里扒上几个红薯,边走边啃起来。当大家拖着沉重的步子来到荆竹山村时,却意外地发现有人正在这儿等着他们。

    这个人名叫朱持柳,是王佐队伍的“探水队”队长。所谓“探水队”,即侦探队。王佐专门搞了七八个人,组成了这么一个队,负责打探四方的消息。

    还是在毛泽东率队进入宁冈古城,并在大仓与袁文才见面时,井冈山上的王佐就已知悉了一些情况。他与袁文才交往颇深,而且由于袁文才比他有文化、有头脑,他对袁文才也非常信任。他听说袁文才不仅接纳了毛泽东的部队进山,而且还在茅坪安置了毛部的伤病员,建立了毛部的后方留守处;而毛泽东也送给袁文才100支枪,真是又惊奇又羡慕。王佐不知道毛泽东是个怎么样的人,工农革命军是一支怎么样的部队,但他相信“老庚”袁文才的判断力。既然袁文才都是那么信任毛泽东,毛泽东就一定有其值得信任之处。

    山外突然降临的一支军队,以及带领这支军队的一位神秘人物,不仅搅乱了井冈山区的宁静,也震惊了占据着井冈山的王佐。这位“山大王”急切地盼望能与毛泽东见上一面。

    袁文才也热切地希望毛泽东与自己的“把兄弟”王佐相识,他不仅详细地向毛泽东介绍了王佐的有关情况,而且还表示要做王佐的工作,促使他也和工农革命军走同一条道路。当工农革命军离开茅坪沿井冈山麓游击时,袁文才特意写了一封给王佐的信交给毛泽东带着,以作备用。

    这封信果然派上了用场。工农革命军游击到水口镇之后,毛泽东派艾成斌携带这封信上井冈山联络王佐。见信后,王佐最后下定了决心,立即派朱持柳率领他的“探水队”下山打听工农革命军的情况,并代表他迎接毛委员上山。

    于是,就有了荆竹山村的不期而遇。

    当晚,在朱持柳的安排下,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就宿营在荆竹山村。而朱持柳则于次日凌晨,悄悄地派人急赴大井,向王佐报信。

    24日早晨,百余名工农革命军的战士集合在荆竹山村前的草坪上,草坪的旁边有一块称之为“雷打石”的巨石。

    毛泽东登上“雷打石”,对整装待发的官兵们作了简短的动员:“同志们,今天我们就要上井冈山了,要在那里去建立根据地。那里已经有王总指挥领导的农民自卫军,他们在困难的条件下,仍然在山里坚持斗争。”

    说到这里,毛泽东将站在他身边的朱持柳介绍给大家:“这位就是井冈山上王总指挥派来迎接我们的朱队长。”

    听说是特意来迎接队伍上山的人,官兵们鼓起掌来。

    毛泽东又接着说:“我们上井冈山,大家一定要和山上的群众搞好关系,要和王总指挥的部队搞好关系,做好群众工作。”

    谈到这里,毛泽东大概想起了头一天一些战士擅自扒老百姓红薯地里的红薯充饥的事,他略为沉思一会后,神情严肃地说:“现在我宣布三条纪律: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筹款要归公;第三,不拿农民一个红薯。”

    毛泽东的话音刚落,队伍中一阵叽叽喳喳。他见有几个扒了红薯的战士低下了头,于是,他高声问道:“这几条都做得到么?”

    官兵们齐声回答:“做得到!”

    毛泽东满意地一挥手,部队出发,朝井冈山前进。

    在井冈山的大井,早已得到朱持柳送来消息的王佐,正忙着安排迎接毛泽东和工农革命军。

    大井已属井冈山山上,王佐平时就住在这里。为了欢迎工农革命军,王佐把80多人的队伍连同60支枪都集中到了大井,排列在路两旁。他还叫人弄来了4头大肥猪,一则可在革命军进村时,举行杀猪这一迎接贵宾的最隆重仪式;二则可以给革命军打打牙祭,洗洗尘。

    工农革命军没有受到任何阻碍,经双马石、菖蒲洲,一路顺利抵达大井。

    王佐特意走出村口,迎接毛泽东。

    关于王佐,毛泽东已是早闻其名,今日方得见其人。毛泽东感到他比起袁文才来,更像是一个地道的“山大王”。

    而对于毛泽东,王佐也是久闻大名,今日相见,觉得毛泽东并不像是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官场中人,而是一个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普通人。

    两人一见如故,寒暄过后,并肩朝村中走来。

    在村口,毛泽东和工农革命军又一次受到了那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欢迎仪式的隆重欢迎。

    进得村来,王佐直接将毛泽东及其工农革命军部队带到了新屋场营房,这是特意腾出来给工农革命军住的。

    接着,王佐又大摆宴席,为毛泽东和工农革命军官兵接风洗尘。

    工农革命军的官兵又一次有了“家”的感觉。

    既然到了家,就不能当外人。官兵们在自己住的地方,打扫庭院,挑水劈柴,忙得不亦乐乎。这可让“老表”们大吃一惊,自古以来就是兵欺民、军雇夫,哪有当兵的替老百姓干活的?这一下,这支从没听说过的军队,可让大井的百姓大开了眼界!

    为了表示诚意和对王佐的感谢,毛泽东决定送给王佐70条枪,并当即以前委书记的名义写条子给留在茅坪的余贲民,让他如数拨付。

    一听毛泽东要送自己70条枪,王佐欣喜若狂。此前他闻知毛泽东送了袁文才100条枪,就羡慕不已,认为袁文才是交了好运。现在运气降临到了自己头上,毛泽东也要给自己送枪,一送就是70条,不仅比他现有的全部家当还要多,而且比他现有的枪支还要好。这真是太好啦!

    “来而不往非礼也!”既然毛泽东慷慨送给王佐70条枪,王佐觉得自己也不能显得小家子气。于是,他送给毛泽东和工农革命军500担谷子和数百块银元。

    谷子和银元,对工农革命军实在是太需要了,王佐的赠送,无异雪中送炭,毛泽东欣然收下了这份厚礼。

    当晚,应王佐之邀,毛泽东还率部队与王佐部一道,袭击了拿山恶霸尹道一。尹道一是王佐的宿敌,在拿山一带为非作歹,欺压百姓。当部队于翌日凌晨到达尹道一保卫团团部所在地——石门时,尹道一已闻讯而逃,工农革命军一连连长员一民带队首先冲入村内,击毙了几十个团丁,砸烂了保卫团团部。而且,毛泽东还将缴获的十几支枪也全部送给了王佐。

    毛泽东和工农革命军的所作所为,王佐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第二天,王佐乐呵呵来到新屋场毛泽东的住处,诚心诚意地请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进驻他的心腹重地——茨坪。

    茨坪,历史上叫过柿坪、仕坪。仅从这两个名称来看,或许是因盛产柿子而得名,或许是因出了个“学而优”的官人而得名。这里可称得上是井冈山的腹地,四周山高林密,地势险要,中间的一块盆地,居住着几十户农家。

    王佐的司令部就设在茨坪,因而这里可算是他的“巢穴”了。他敢于邀请毛泽东和工农革命军进驻茨坪,就足见他对毛泽东已经相当信任。

    10月27日,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进抵茨坪。

    从茅坪到茨坪,距离本来不远,毛泽东没有带领部队直奔茨坪,而是沿着井冈山麓转了一个圈,然后才应王佐之邀进驻茨坪。这一个圈,用了差不多20天的时间,而且历经磨难。但是,这样却赢得了井冈山民众的心,也取得了袁文才、王佐的信任,工农革命军于是真正在井冈山立足、安家。

    虽说是安了家,可真正回到了家的部队并不多,除了在茅坪的后方医院和后方留守处之外,毛泽东只带了团部、特务连、一营一连等少数部队,共计100余人。一营的两个连去打茶陵,作为左路游击,仍未归队;三营在大汾战斗中失去了联系,下落不明。毛泽东在为部队终于有了安身之处而高兴的同时,也在暗暗地为这两支部队担心。

    几天后,陈皓、宛希先等率领一营的两个连来到了茨坪,他们不仅完成了袭击茶陵、牵制敌人的任务,还在茶陵、攸县一带的游击中,打土豪、搞宣传,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当他们举着红旗、排着队伍进入茨坪时,不仅部队没有多少损失,还带回了一批现洋和一大捆报纸。

    革命军的两支队伍重逢在井冈山上,一时间,红旗招展,茨坪成了革命军的天下,到处充满着欢声笑语。


如果您喜欢,请把《红色大本营·井冈山》,方便以后阅读红色大本营·井冈山王佐邀毛泽东上山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红色大本营·井冈山王佐邀毛泽东上山并对红色大本营·井冈山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