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修理到制造,我们的道路要这样开始。
人生的道路是舍与而不是索求。
吴大观(1916-2009),男,汉族,江苏省镇江市人,中共党员。生前曾任原航空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常委。著名航空发动机专家。
吴大观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后到美国莱康明发动机厂和普惠公司学习深造。1947年3月,他拒绝了美国有关单位的高薪聘请,毅然回来报效祖国。1949年11月,他任新中国重工业部航空筹备组组长,参与了新中国航空工业的筹建,是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奠基人和创始人。他的奋斗历程,与新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许多个“第一”紧密相连:组建了新中国第一个航空发动机设计机构,领导研制了我国第一个喷气发动机型号,创建了我国航空史上第一个发动机试验基地,主持建立了航空发动机研制第一套有效的规章制度,建立起了新中国第一支航空动力设计研制队伍,主持编制了我国第一部航空发动机研制通用规范,被誉为“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他被原航空航天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老专家”荣誉称号,去世后被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建国初期,毛主席就反复强调:“我们不仅要有强大的陆军,还要有强大的空军和海军。”挥戈蓝天、亮剑苍穹,保卫祖国领空的“制空权”必须建立独立自主的航空工业,培养一支飞机和发动机自行设计队伍。其中,发动机研制更为关键,因为它是飞机的“心脏”,对飞行器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作战性能等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1956年9月,吴大观到沈阳黎明发动机制造厂任新中国第一个发动机设计室主任。五年后,又在沈阳主持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发动机设计研究所——国防部第六研究院航空发动机研究所。
万事开头难,到底怎样设计发动机?他苦苦思索,决定第一台喷气发动机从教练机起步。1957年3月,喷发1A发动机开始研制,调人手、找资料、建设备……众多难题,错综复杂,最重要的是发动机研制必须进行零部件和整机试验。为了设计制造试验设备,便于测试技术人员学习电子技术,吴大观把他从美国带回的6个真空管长短波收音机拿出来,供他们拆装练习。他带领试制人员亲自动手制作试验器,解决了发动机的火焰筒和涡轮叶栅两项最关键的试验。经过20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战,发动机于当年研制成功。1958年7月26日,配装了喷发1A发动机的歼教1飞机试飞成功。新生的“中国心”开始了跳动!8月5日,时任军委副主席的叶剑英元帅、空军刘亚楼司令员亲临沈阳出席了万人庆功大会。1958年9月,装有喷发1A的两架歼教1飞机到北京做了精彩的飞行表演。一年后,红旗2发动机配装高空高速歼击机东风107开车成功,向国庆1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经过18年的研制,涡喷7甲发动机实现设计定型,它的研制成功是我国发动机从仿制到改进改型的成功跨越。涡喷7甲发动机同歼8飞机一起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不仅大量装备我国空军,还出口到国外,扬我军威,壮我国威,成为我国航空发动机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涡扇6发动机是吴大观一生中,主持研制的一个重要型号。1964年,当世界上第一台加力式涡扇发动机刚刚开始研制的时候,他就带领科研人员追踪这项世界航空发动机先进技术。他下定决心,要干就要干最先进的。“文革”后期,被“解放”出来的吴大观没来得及为自己的身体疗伤,就立即投入到涡扇6发动机的试验工作之中。涡扇6发动机的研制为日后我国昆仑、太行发动机的研制,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和技术储备,积累了丰富的研制经验。
晚年的吴大观,仍然不改他对航空发动机的痴情。1983年,国家在论证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三代作战飞机时,围绕是引进国外发动机,还是自行研制的问题,当时意见分歧很大,不少人极力主张引进国外成熟的发动机。在这决定太行发动机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吴大观大声疾呼:“我们一定要走出一条中国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的道路。否则,就会永远受制于人,战机就会永远没有中国芯!”以吴大观为首的九位专家联名上书邓小平同志,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太行发动机得以立项。他的高瞻远瞩,为新型航空发动机确定了研制的发展方向。1993年,太行发动机研制的一项重要试验一次性达标,他在北京听到消息后,激动得说:“这是最好听、最好听的消息呀!这证明我们有这个能力,太行发动机大有希望!”太行发动机经过18年的磨砺,终成大器。听到“太行”发动机研制成功的消息后,吴大观激动得老泪纵横。
几十年来,在吴大观的带领下,我国建立了日趋完善的研制体系,培养了一支过硬的科研人才队伍;先后组织了喷发1A、红旗2、涡喷7甲、涡扇5、涡扇6发动机的研制及斯贝发动机的专利生产,编制了发动机通用规范,吴大观用一生在中国航空发动机史上,书写了昨天、赢得了今天、奠定了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