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姜赟 本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是前贤听政之堂,尚有风流余韵;为后学会文之地,定多益友良师。

    ——范仲淹丞署门前对联

    说到范仲淹,人们就会想起他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高度概括。范仲淹,字希文,生于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卒于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祖籍陕西彬州,后到苏州定居。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杰出人物之一。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丰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的时期;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他的文学成就也蜚然可观,有《范文正公集》。

    范仲淹在文学上颇有造诣,尽管作品不多,但多为精品。他的诗词多即景抒情,意境开阔深沉;他的散文多披露时弊,发表政见。传颂千古的《岳阳楼记》是他的代表作。文中多用四言,杂以排偶,善铺陈而富于变化,气势磅礴,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这两句话概括了范仲淹一生追求的为人准则,表达了他宽大的胸怀和强烈的责任感,成为无数仁人志士用以自勉的著名格言,至今仍是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因为《岳阳楼记》广为传诵,在这里,我们就不多加介绍了,文章主要带领读者领略一下范仲淹的诗词的艺术魅力。

    范仲淹的词现存仅有5首,但均为上乘之作。与同时代的其他词人相比,他的词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能够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这五首词,有的写边塞生活,有的写羁旅情怀,或苍凉悲壮,或缠绵深婉,对后来的苏轼、王安石都有一定的影响。下面让我们来赏析两首他的代表词作。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

    这是一幅十分沉郁而苍凉的图景,在边声号角、长烟落日的壮阔雄伟的背景下,戍边战士立功报国的壮志和离家后难以名状的忧思,如同洪水击石一样冲击着人们的心灵,让人在感知那一份无尽苍凉的同时也肃然起敬。

    这是范仲淹带兵在边防作战时期写下的一首词,作为主帅,范仲淹深深体验到了边防生活的艰苦和战士们矛盾复杂的情绪,他为此感动着,于是他挥笔写下了上面那首《渔家傲》。但是,范仲淹不仅仅是一位面目严峻、神态凛然的带兵将帅,不仅仅有一颗豪情万丈、正气凌云的心,他也是一位文人,很多时候他也有文人的多情善愁的一面。例如在《苏幕遮·怀旧》里,他柔肠宛转,缠绵悱恻地写道: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是首抒写浓浓乡愁的词作。上阕写了令愁肠百倍生的凄清秋景。前两句的“碧云天,黄叶地”是一副工整的小对,色彩绚丽,妙语天成。这两句既是写景,又点明了节令:是碧空高远、黄叶满地的秋季。接下来几句承顺前两句,描绘了秋月夕阳西斜之景:夕阳残照的苍茫暮色中,碧波无际,水面寒雾如烟,隐隐泛着翠色。斜阳落在山边,天水相接,凄凄芳草铺向远方,仿佛到了目之尽头的天边。“芳草”在古典诗词中有特定的意义,常被用来引发离愁,这首词中,它被赋予了强烈的主观色彩。作者写“芳草”“更在斜阳外”,实际上象征着乡愁的无边无际,也象征着心中牵挂的家乡遥望不见。

    下阕由写景转入直抒乡愁。“黯乡魂,追旅思”两句也是一个小对,表达作者因思乡而魂销,身居客乡愁绪缠绕不去的情怀。紧接下来更抒写乡愁的困扰,“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只有在梦回故乡时才能安然成眠,否则“月明楼高休独倚”,作者担心登楼观月只会更添离愁别恨。最后写作者想借酒消乡愁,反而倍增感伤:“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一句奇特而贴切的假想,真实地传达了作者思乡致潸然泪下的悲愁感伤之情。整首词写景抒情,一气呵成,不留痕迹,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其中“碧云天、黄叶地”被明代戏曲家王实甫化入的“秋幕离怀”一折中,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

    范仲淹一生作词很少,但仅凭他这两首风格迥异、却同样感人的词,就奠定了他在词坛上的一席地位。怪不得前人称赞他的词为“字字珠玉、掷地有声”呢。


如果您喜欢,请把《知道点中国文学》,方便以后阅读知道点中国文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知道点中国文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并对知道点中国文学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