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那段时光,廖晓义认为这是她的幸运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任学安 本章:回首那段时光,廖晓义认为这是她的幸运

    全国解放后,卢光特被调往重庆市委宣传部工作,并于1953年与14岁就参加革命的才女廖宣敏结为连理。第二年,生下了一个女儿。廖宣敏家在南川农村,从小就想读书。因家贫,而且那时没有女孩上学的传统,廖宣敏只能借着给哥哥送饭的机会,到学堂偷着听课。后来,她开始绝食,要求上学。她妈妈吓坏了,只好送她去读书。廖宣敏读书极刻苦,成绩也尤为突出,还能写出一手漂亮的文章。以至于她们中学老师想要培养她做“丁玲第二”。随着解放战争接近尾声,廖宣敏毅然放弃学业,中断了文学青年梦,带着满腔的革命理想和激情,参加了革命。解放后,被安排到西南妇联工作。有一次,廖宣敏下乡调查,瞒着领导,不顾自己正怀有身孕,竟一个人爬过二郎山!后来领导知道了,哭笑不得。

    看到整天都在忙工作、忙革命的妹妹带着三个孩子太难,廖宣敏的哥哥便把廖晓义接到他家里。从3岁到8岁,廖晓义每天都跟着外婆到菜地玩。外婆栽种着各种蔬菜,她就蹦跳着玩耍。广阔的田野、花草树木、涓涓细流,让她觉得大自然真美!

    卢光特是那场生死较量中的幸存者。他1921年出生在川东巫溪县,初中毕业后便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8年,在川东起义中幸免于难,后来成为江姐的上级。按川东临委的指示,发动多次起义……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时,他乘坐第一艘江轮渡江,代表地下党与刘邓大军的前线指挥员接头,迎接解放军入城,从此结束了十多年的地下工作生涯。

    该上学了,廖宣敏便把女儿从外婆家接回来。每天早上起来,廖宣敏照样阅读《资本论》;到了6点钟,就把三个孩子叫醒,喊着一二三四,做早操。对于孩子们的学习,廖宣敏一直严格要求,从不放松。

    由于妈妈太忙,10岁的廖晓义就开始“当家”。她要洗衣服、买菜、做饭,同时还要照顾两个弟弟的学习。她姨妈、舅舅经常会送过来一些玉米糊糊、大米,还有地瓜,廖晓义早已知道关心别人:她自己少吃,让妈妈和弟弟多吃点。

    “我就是这块土壤里边的一粒种子,最后我得回到这块土壤。”

    1957年5月,中国共产党发起了一场整风运动。由于中共中央对国内政治形势作出了不切实际的估计,采取“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错误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持续近一年时间的群众性政治运动,把大批革命知识分子、党员干部和爱国民主人士等错划为“右派分子”,人数达55万,造成了严重后果。

    演讲结束,廖晓义将她主编的《儿童环保行为规范》递给克林顿。美国总统饶有兴趣地翻阅了这本图文并茂的画册,大加赞赏,并欣然题词:“致北京‘地球村’,感谢你们为我们共同的家园做出的出色工作——比尔·克林顿”。

    女儿生下后,廖宣敏给她取了个有些男孩儿味道的名字:廖晓义,希望女儿可以明晓革命道义。这个在娘胎里上了一次二郎山的女孩儿,从此就注定了要强的性格。刚刚懂事儿,就要看管两个弟弟,还要做家务,却从不抱怨。那时,爸爸天天不回家;妈妈呢,一旦回家,总要捧着一本厚厚的书读。

    坐在前排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奥尔布赖特带头鼓起掌来,这是整个圆桌会议唯一的一次鼓掌。

    那天,克林顿在七星岩的青山秀水间作完访华的最后一次讲演,大步走下讲坛,突然间大声呼喊廖晓义的英文名字:“雪瑞……雪瑞……”他紧紧地握住她的手说:“雪瑞,再一次谢谢你。”过了一会儿,美方邀请廖晓义等7人与总统乘船同游漓江。事后,一名随团访华的美国记者风趣地写道:“美利坚合众国总统被一位东方女性的才华、学识和睿智倾倒了……”

    30年间,她背负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古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游历了世界五大洲之后,再次回到了生她养她的故乡。命运似乎用一种诡异的方式画了一个圈,但是一个信念让这个年过半百的瘦弱女子的命运,具有了特别的意义。在她的信念面前,所有的人都会被点燃。她把自己视为草根,她把信念称为公民社会。

    廖晓义阐述第二点:“现在中国环境问题的症结不在于环境法规少,而在于执法不力。执法不力的原因之一,是缺少以社区为基础的监督执法机制。”见克林顿点头,廖晓义三转话题:“美国对中国环保方面的经济支持远远落后于日本及一些欧洲国家,不久中国在环境方面将会有大的变革。如果美国不愿放弃这个包括政治、经济和环境的机会,你们现在就必须有所行动了。”

    1998年7月2日,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访华。在广西桂林七星公园一座典型的中国式凉亭中,克林顿与中国7位环保人士座谈。最后发言的是“地球村”的创建者廖晓义,她的第一句话就让克林顿为之侧目:“美国的生活方式是以消耗大量生态资源为代价的,中国不能重复你们的错误,比如说太多的私家车、空调、一次性制品。”她的话音刚落,克林顿下意识地拧开手中的笔,在证实手中的笔不是一次性产品后,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然后又伏案在笔记本上记下些什么。

    卢光特是这55万人中的一员。作为重庆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他只因为写了一篇题为《市委书记与麻雀》的文章,遂被打成“右派”,流放到老家进行劳动改造。对丈夫出现的突发性事件,廖宣敏措手不及,内心充满了矛盾。最后,她心中的革命理想和政治热情占据上风,作出了和卢光特离婚的决定。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高考就取消了。直到1971年,大学才开始重新招生。但这时招生办法不再是考试录取,而是进行推荐。报名者必须当过三年以上工人、农民或士兵,经过推荐后直接进入大学,这就是“工农兵大学生”。

    廖晓义的童年是快乐的,无忧无虑的。她家住在长安汽车厂厂区,那个地方属于城乡结合部,背后是一片山。她经常抱着弟弟,和小伙伴们到山里玩耍。那里有一大片菜地,地里种着茄子、辣椒,周围还有些树木,很安静。她无法想到,这样美好的日子是那么短暂,伴随着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而结束了!

    廖晓义在云南一待就是3年。每天都接触泥土、阳光,接触工人、农民,接触一些最本真、最质朴的人,还负责给厂里职工讲授《共产党宣言》、《自然辩证法》,这一切都让廖晓义觉得满足。机会总是眷顾生活中的强者。1974年,在廖晓义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次机会悄然到来了。

    虽然此时的廖晓义仍然是“右派分子”的女儿,但由于在插队期间工作努力,表现突出,她被云南生产建设兵团推荐为工农兵学员,进<u>http://www?99lib?net</u>入四川大学哲学系学习。作为一个“右派分子”的女儿能圆大学梦,在自由宽松的环境里学习、读书,廖晓义欣喜至极!那时,上课内容多样化:学农、学工、学军,丰富多彩。学农时,会拿着锄头,又背着赤脚医生的药箱在田坎上走;学军时,借来军装穿上,拿着枪,很神气。廖晓义还借来一个相机,到山野上照相。因为不考试,这给廖晓义很多自由阅读和玩的空间,让她浓郁的激情和革命理想得以完整保留,若干年后,这些珍贵的品质大放异彩。

    廖晓义印象最深的是她8岁那年,廖宣敏让她写日记,写读书笔记。她咬着笔杆晃来晃去,始终没有头绪,于是就对着正在烧饭的妈妈说:“下次再写吧。”廖宣敏不让步,坚决要女儿写完日记。或许,廖晓义永远都不会想到,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她养成了写笔记、写日记的习惯。这个习惯直到今天都没放弃!她说,感谢妈妈让她养成这样一个好习惯,让她学会了观察和思考,并且保持着内心世界的充实。

    克林顿即刻表态:“我同意。美国国会在这一方面没有给予充分援助是一个巨大的错误,我们回国后,将把你所说的话传达给更多的人。”


如果您喜欢,请把《中国故事·关于中国梦的十个样本》,方便以后阅读中国故事·关于中国梦的十个样本回首那段时光,廖晓义认为这是她的幸运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中国故事·关于中国梦的十个样本回首那段时光,廖晓义认为这是她的幸运并对中国故事·关于中国梦的十个样本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