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5月是一个令全球瞩目的日子:全球第二大富豪沃伦·巴菲特通过旗下伯克希尔哈撒韦(Berkshaway)投资有限公司先后4次斥巨资38亿港元购买中石油13.35%的h股,并成为中石油第四大股东。
作为全球投资界价值投资的“教父”,巴菲特奉行长期投资战略,当公司股价被市场严重低估时他大量买进,然后一直持有。虽然巴菲特并没有透露投资中石油的原因,也没有对投资中石油发表任何评价,根据巴菲特说过“买股票前,你要假设这只股票从明天起开始停牌3-5年”这句话分析,巴菲特投资中石油可能出于以下原因:其一是中资股1的股价偏低;其二是中国经济新一轮景气周期到来。2003年中资股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构筑了一个长达5年之久的巨型历史大底。中资股在全球经济衰和通货紧缩、9.11事件、2002年美伊战争、全球上市公司财务丑闻、国际油价上扬、战争威胁以及恐怖袭击等多重利空打击下并未创出新低,反而呈现出了逐级抬高的底部形态。
巴菲特,这位72岁的投资圣人,并不是一个新兴市场的狂热追随者,除非他真的看中了一笔好买卖。“在全球范围内对便宜股票的搜索,把巴菲特带到了一个令人惊喜的地方-中国”,观察家ILLIAM PESK说。
中国石油,这家中国大陆境内最大公司之一的股票价格确实便宜得让人砰然心动。2003年,中国石油的市盈率(股价/股息)仅为8倍左右,而国际市场上艾克森美孚(Exxon Mobil)和BP市场的市盈率都在17倍。巴菲特一直奉行长期投资策略,当某家公司股价被市场严重低估时他会大量买进,然后一直持有。除了巴菲特之外,邓普顿基金旗下tempoieton Global Advisers也在较早前向香港联交所申报已持有了中国石油5.7%股权。汇丰证券(ies)的行业分析师关荣乐称,两家基金公司以发掘潜质及股价低廉的公司着称,其行动会对投资者带来启示。
巴菲特曾在其Bankshaway公司的年报中表述过自己的六大投资策略:第一,对象是大公司,至少有1000万美元的税后利润;第二,经过证明的持续赢利能力;第三,在少量举债或不举债时,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状况良好;第四,管理得当;第五,业务简单;第六,明确的价格。
“中国石油非常符合巴菲特的投资策略。中国石油是中国最大的能源供应商,控制着国内三分之二的原油和80%的天然气供应。天然气在未来中国能源结构调整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能源消费国。中国石油处在战略资源行业,其发展会一直得到政府支持。同时,中国石油是一家从勘探开发到精练、零售、上下游一体化的石油公司,对油价波动的抗风险能力也很强”,申银万国行业分析师李晨说。
2002年中国石油以56.551亿美元的纯利高居《亚洲周刊》评选的“亚洲企业1000”排行榜榜首,成为亚洲最赚钱的公司。但也有一些投资者感到不解,为什么一向鼓吹公司治理的巴菲特,会对中国这个缺乏透明度的市场进行投资。有华尔街的分析师更是提醒巴菲特,中国的财政政策、国有商业银行的坏帐问题,以及SARS都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
说到问题,放眼全球,又有哪里会有没有问题的市场。美国经济复苏缓慢,很多投资者认为美国股市中仍然隐藏着很多问题,美国公司的股价仍相对较高。就以中国石油为例,其2003年预测姑息收益率为6%,而美国股市的预期平均股息收益率还不到2%。对于美国股市,巴菲特说:“连跌3年的股价虽已大大提高了普通股的吸引力,但我们仍几乎难以找到哪怕对我们只有温和吸引力的股票。这种令人沮丧的现实情况,反映了股价在‘大泡沫’时期达到的高度是如何地疯狂。而且不幸的是,酒醉的时间可能会和暴饮的程度成正比。”巴菲特说,除非他发现哪只股票有较大的,产生至少10%税前回报的可能性,否则他将回离场观望。
日本经济泥足深陷,而欧洲经济增长的步履蹒跚。即使在亚洲去内,经过一轮搜寻后,巴菲特感叹称,在亚洲可供选择的投资机会实在太少了。比如日本,股市的累积跌幅虽已很可观,但价钱绝不便宜。他说,“日本的股本回报率仍很低,我原以为选择会很多,但事实不然。”相比之下,中国的吸引力就很明显。将近8%的GDP增长,巨大的市场,充满活力的城市,新兴中产阶级迅速积累的财富,中国的股市也是全球增长最快的新兴市场之一。这些都构成了中国石油股界的“投资魅力”。
Aberdeen资产管理公司的投资组合经理Stephanie Lee说,中国石油的管理团队非常透明,管理曾在提升股东价值方面总是有所动作。Aberdeen持有中国石油股票已有多月。
中国石油投资者关系部主管毛泽峰说,巴菲特是公认的行动谨慎的投资者,他的投资决定是在审慎考量的基础上做出的。
to hung认为,巴菲特在决定对中国石油进行如此重大投资前,可能早已和该公司的管理层有过接触,并查看了该公司的一些帐目。如此程度的接触和调查是中小投资者所难以企及的。
有观察家认为,巴菲特投资中国石油是有标志性意义的,显示了他对在中国进行长期投资的信心。
“也许很多投资者还会质疑中国的上市公司,但是巴菲特已经来了”,illiam Pesck说。
巴菲特投资中资股现象绝非偶然。2003年下半年,香港股市突破万点大关一路暴涨,成为秋季全球资本市场的一大景观。2003年年末,香港恒生指数站稳在12000点,由国企红筹股和h股带动的港股行情至此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h股指数到10月底今年升幅达94%,近半数国企更跑赢指数,部分升幅更超过两倍,如重庆钢铁(1053)、马鞍山钢铁(0323)、中国铝业(2600)、安徽海螺(0914)、中海发展(1138)等。受此影响,另一个以港币报价的深圳B股也是牛气勃发,不仅指数连续创年内新高,而且深招商B、深赤湾B、中集B、江铃B等创出近年来新高,江铃B还创出上市以来的历史新高,长安B也逼近了历史新高。
此外,门户网站新浪、搜狐和网易2002年年上半年在纳斯达克的交易价格都不足2美元,但从2002年下半年到现在均有超过20倍的涨幅,网易股价至今仍高企在60-70美元。新浪和网易的市值都超过15亿美元,搜狐的市值也超过10亿美元,三大门户网站已经成为华尔街新的传奇。这些情况显示,中国宏观经济和国际资本市场之间的互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内地概念股成为投资者的宠儿,原因固然很多,但是最主要的还是集中到了中国内地深厚的经济背景:
大牛市的导火线是上述的美国股神巴菲特在2003年4月中下旬大举买入中石油(0857),引发一场中资股的价值大发现。
h股自1997年来便进入熊市,其间几乎每年都有不小的反弹,可是屡战屡败,到了2003年4月,已跌入了一个6年的大底。而SARS的影响让h股完成了最后一跌,引来了大量资金战略性建仓。
h股和红筹股公司确实出现了实实在在的盈利增长,业绩大幅增长的不在少数。
h股公司的业绩增长又与中国行业经济的成长有莫大的相关性。今年h股和红筹股涨幅最好的是钢铁、原材料、石油、汽车和港口运输等行业,除了汽车是中国一个大的消费热点外,其他的几个行业反映了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首席地位。
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和形象大佳。由于各种各样的理由,世界上总有些人利用各种机会贬损中国,像两年前一位美籍律师写的《中国即将崩溃》,可以说是肤浅得狗屁不通,但照样被人大肆吹捧,引为权威。但像今年美国刻意在人民币问题上抬杠,却引不来日本和东盟国家的一点兴趣,很明显,中国已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经济火车头之一,2003年将成为中国国际地位大升的又一个拐点。
中资股绝大部分是国企,它曾被认为是计划经济、管理混乱、冗员过多和机制不灵活等等的典型。但我们经常忽视了在海外融资的国企是中国企业中最优秀的,其中的相当一部分是所谓资金密集型企业,它们是我们的父辈甚至包括我们在少年时代节衣缩食的结果。
中资股大多仍是垄断的,这至少对股东有利。两个多月前,中国铝业董事长郭声琨接受《香港经济日报》采访时就认为自己的对手在国外,只是最近几年它们没有扩展。
世界经济的价值标准又从虚拟经济走到实物经济,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中资股企业也随之水涨船高。
美国的安然系大批公司的治理结构出现问题,神话破灭,中资股企业原有的管理问题不再被强调,像中国铝业现在可以与美国铝业比较市盈率的差距,这在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美国股市尤其亚洲股市走出熊市,大幅上扬,为h股及港股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中国内地逐渐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之一,是全球产业整合和并购重组最活跃的热点,同时拥有全球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包括网络等新经济的消费市场)。再加上预计中国经济未来5-10年仍将保持7%以上的年增长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全球瞩目的盛会的召开,更有利于世界资金、产业向中国大陆集中。
摩根士丹利最新研究报告显示,中国股将继续成为市场的宠儿。由于预期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接近8%,投资者继续青睐中国股,除了受出口带动外,中国国内市场的增长也非常强劲,中国经济受外来负面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少,与中国相关的股票,特别是可以受惠于中国经济增长的股票,2003年的回报率非常可观,很多股票的升幅超过了50%。展望2004年,投资者继续青睐中国股。中国将会继续吸引投资者的浓厚兴趣,内需的快速增长推动了经济发展,作为世界工厂,出口成为另一个增长引擎。近期一些在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如中国人保、华润电力、中国人寿等)发行股票时的认购情况最有力地说明了投资者对中国股的强烈兴趣。2003年的头几个月,一些知名的基金公司相继成立了大型中国基金。同样,摩根士丹利估计2004年度将会再有一批新成立的基金非常渴望对中国股票进行投资,中国股将继续是亚太区股市的重心。而且,随着二级市场的投资情况改善,新股发行市场也越来越活跃。已知的中国待上市发行量占亚太区的37%,发行人主要来自金融服务业。